中国人权研究会联合埃塞俄比亚政策研究所、浙江师范大学中非学术团队,于2025年8月22日在埃塞俄比亚首都亚的斯亚贝巴成功举办了首届中非人权研讨会,汇聚中非双方思想智慧,面向世界公开发布了“中非发展权亚的斯亚贝巴共识”。本次大会以“构建中非命运共同体 携手实现发展权”为主题,强调消除贫困与实现发展应始终置于人权议程的核心。来自中国及44个非洲国家的200余位人权领域官员、学者、智库专家、企业界人士和媒体代表齐聚一堂,围绕主题展开深入交流。大会设立三个分论坛,其中分论坛一聚焦“中非共建‘一带一路’框架下的减贫合作与人权保障”,中非专家学者围绕经验分享、政策创新及未来发展进行了广泛探讨,充分展示了中非在减贫实践、人权保障与可持续发展战略等领域的紧密合作与探索成果。
索马里联邦政府家庭与人权发展部国务部长穆罕默德·奥斯曼·奥马尔
分论坛一分为上下两个半场。上半场由索马里联邦政府家庭与人权发展部国务部长穆罕默德·奥斯曼·奥马尔主持,共有11位来自中非双方的嘉宾依次发言。
乌干达人权委员会委员库吉扎·克里斯平·卡赫鲁
乌干达人权委员会委员库吉扎·克里斯平·卡赫鲁表示,发展是保障人权的核心,应以人民福祉为中心,同时尊重国家主权与文化价值。他强调,中国与非洲合作,特别是“一带一路”倡议,不仅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提供支撑,更为非洲创造了实实在在的发展机会,推动共享繁荣。真正的人权应与发展紧密结合,反对将人权工具化或成为干涉他国内政的借口。他还呼吁非洲国家推动创新发展,构建自主供应链,并通过智库和思想平台积极参与战略决策,实现自主发展。非洲应主动塑造国际话语权,讲述自身发展故事,借助合作平台和制度化智库推动现代化建设和全球人权治理参与。
卢旺达国家人权委员会委员弗朗西斯·卡波内加
卢旺达国家人权委员会委员弗朗西斯·卡波内加分享了卢旺达本土化发展方案的实践经验,包括社区帮扶、全民健康保险及生计赋能项目等,将发展成果转化为公民尊严与机会保障。他表示,“一带一路”倡议为非洲提供基础设施、市场和技术支持,推动共享繁荣与可持续发展。弗朗西斯·卡波内加还指出,真正的发展必须尊重国家主权、历史文化和社会多样性,并通过科技创新与数字赋能提升弱势群体的参与机会。最后,他呼吁中非深化南南合作和智库参与,推动有尊严的人权与发展权落实,实现以人为本、包容性和可持续的发展目标。
中国土木埃塞俄比亚工程有限公司执行董事、总经理李庆勇
中国土木埃塞俄比亚工程有限公司执行董事、总经理李庆勇介绍,公司自2012年进入埃塞俄比亚市场以来,积极参与基础设施建设与投资项目,包括埃吉铁路、港口、工业园区和物流中心等,为区域互联互通和经济发展注入了动力。项目建设不仅提升了当地基础设施水平,还注重尊重本土文化和社会需求,改善社区民生、降低通勤成本、保障公共服务。特别是在新冠疫情期间,公司承建的铁路运输与医疗设施项目有效保障了区域物资供应和公共卫生安全,体现了企业的责任担当与社会贡献。李庆勇强调,未来中国土木将继续深耕非洲市场,推动当地基础设施升级、促进经济发展,同时履行社会责任,助力中非命运共同体建设和双方友谊深化。
南苏丹智库战略与政策研究所执行主任、创始人梅尔哈·路特·比尔
南苏丹智库战略与政策研究所执行主任、创始人梅尔哈·路特·比尔强调,发展权应成为中非合作核心议题。非洲面临基础设施不足、产业链低端化、教育和医疗资源有限等挑战,尤其需关注青年和妇女群体的参与与赋权。他认为,实现可持续经济增长必须加强教育、提升治理水平、鼓励创业与投资,同时吸纳民营部门参与发展。环境保护与反腐败同样关键,发展不能以牺牲生态或公共资源为代价。最后,他呼吁各方关注实事项目,如优质教育、清洁饮水、医疗保障和基础交通设施,以切实改善民生,释放非洲发展潜力。
浙江师范大学边疆研究院副院长王江
浙江师范大学边疆研究院副院长王江教授表示,发展权是人权的重要基础,缺乏发展保障,其他人权难以落实。中非合作通过基础设施建设、教育培训、农业技术推广及公共卫生项目,将发展权具体化、可视化,还应注重长期能力建设与产业发展,实现可持续赋能。未来合作应统筹绿色转型、能力建设、包容性和多边协作,确保发展成果惠及更多人群。最后,他强调,发展权不是高悬头顶的抽象光环,而是脚下可抵达的现实路径。通过以人民为中心、平等互利和可持续发展,中非合作能够将发展权从理念转化为现实,提升非洲民众的生活质量和尊严。
加纳智库非中政策咨询中心执行主任保罗·弗林蓬
加纳智库非中政策咨询中心执行主任保罗·弗林蓬强调,“一带一路”倡议为非洲提供基础设施投资与发展机会,是地区发展的重要催化剂。他表示,发展权应体现参与、公平、可持续、主权和国际团结原则,非洲国家应自主参与合作,确保发展成果惠及民众。“一带一路”项目需与国际发展权理念相契合,真正服务非洲优先事项,避免外部主导或削弱地方能动性。通过能力建设和本土化实践,非洲才能将合作机遇转化为可持续发展成果,实现经济与社会全面进步。
南京大学亚太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毛维准
南京大学亚太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毛维准教授表示,“一带一路”基础设施投资在非洲及全球南方国家不仅改善了交通、能源等硬件条件,更显著推动了参与国的发展与国家安全。他提出了“发展—基础设施—安全”的连接框架,强调基础设施建设不仅改善交通和能源等硬件条件,还通过提升治理能力、创造就业、增强社会福祉与分配公平,实现国家稳定与可持续发展。研究表明,从倡议参与到项目落地建成,每个阶段都对国家安全与发展形成正向循环,降低暴力风险、增强政府效能。这一实践充分体现了中国在推动发展权与安全的长效作用,有别于西方关于“一带一路”的负面论调。
津巴布韦执政党民盟新闻局局长法莱·马拉皮拉
津巴布韦执政党民盟新闻局局长法莱·马拉皮拉表示,“一带一路”倡议正助力非洲走上去殖民化的解放之路,通过基础设施建设增强经济自主与技术自主,削弱对前殖民宗主国的依赖。他强调,铁路、港口、加工厂等项目不仅提升了基础设施水平,还带动当地产业发展,实现可持续经济增长与就业机会。他批判西方“债务陷阱”等论调,强调非洲国家应掌握自主发展权,实现资源利用本地化。基础设施建设与产业升级相结合,为非洲民众带来实实在在的福祉,并推动非洲在历史上书写属于自己的荣耀与尊严。
外交学院英语与国际问题研究系副主任薛丽
外交学院英语与国际问题研究系副主任薛丽表示,“一带一路”倡议推动中非经济社会发展,同时为全球南方国家提升国际人权治理话语权创造机遇。该倡议坚持共商、共建、共享原则,促进发展权落实,并通过基础设施建设、经贸合作、民生保障与数字化发展等实践,切实改善非洲国家人权治理水平。她强调,中非合作模式以发展促进人权,为“全球南方”在国际舞台争取公平话语权提供了有效路径,同时推动全球人权治理体系向更加公正合理方向发展。
埃塞俄比亚外交研究所研究员梅拉库·穆卢阿莱姆
埃塞俄比亚外交研究所研究员梅拉库·穆卢阿莱姆表示,“一带一路”通过基础设施建设和区域互联互通,切实推动非洲发展权实现。蒙巴萨—内罗毕铁路、LAPSSET走廊、埃及产业园及南苏丹炼油厂等项目,不仅改善交通和物流,还创造大量就业机会,提升经济活力。“一带一路”倡议与联合国2030可持续发展议程、非盟2063议程高度契合,为非洲现代化和经济自主提供重要支持,同时也助力非洲融入全球经济体系。尽管存在治理、环境与地缘政治等挑战,但“一带一路”仍为非洲带来深远社会和经济变革。
西北政法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院长助理、人权研究中心研究员哈冠群
西北政法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院长助理、人权研究中心研究员哈冠群副教授表示,西方人权话语体系在非洲实践中存在排他性和局限性,过于强调个人权利和选举政治,忽视贫困治理与集体福祉。他认为,以发展权为核心的南方治理理念为全球南方国家提供了重构人权价值共识的新路径,有助于实现更公平、可持续的人权实践。
会议下半场由南京大学亚太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毛维准教授主持,共有10位来自中非双方的嘉宾进行发言。
湘潭大学法学院人权研究院执行院长蔡高强
湘潭大学法学院人权研究院执行院长蔡高强教授表示,非洲发展权的实现面临气候灾难等严峻挑战,而空间气候观测数据共享是提升气候治理能力的重要手段。通过获取卫星数据与构建数据应用平台,非洲国家可以获得科学的决策支持。中非合作在这一领域具有现实意义,中国可通过技术输出、航天基础设施建设和数据应用推广,帮助非洲提升气候监测与预警能力。深化空间气候数据共享不仅有助于应对气候风险,也为非洲实现发展权提供了坚实支撑,彰显中非务实合作与共同发展理念。
苏丹外交部领事司代司长比拉尔·加斯马勒·阿尔西迪格·加达勒西德表示,中非合作不仅在经济领域取得显著成效,也在消除贫困与人权保护方面不断深化。双方优势互补,中国提供经济资源和能力建设支持,非洲拥有丰富资源和区位优势,双方合作共同推动减贫和可持续发展。中非合作坚持“尊重人权、保障发展权”,通过理论与实践探索,为全球人权治理贡献中非智慧。他强调,非洲应坚持自主精神、团结发展,将更多精力投入经济建设和民生改善,为人民福祉和共同繁荣奠定基础。
尼日利亚律师协会民权委员会主席努胡·约翰·艾亚
尼日利亚律师协会民权委员会主席努胡·约翰·艾亚表示,中非合作在减贫与人权保护方面取得显著成果,通过基础设施建设、工业发展和农业支持,切实改善非洲民众福祉。他强调,发展权是实现基本人权的核心支撑,南南合作为非洲国家提供了实质性发展能力。中非在合作过程中仍需关注劳工条件、环境保护与债务可持续性等问题,确保项目长期效益。他认为,中非合作模式以“不干涉内政、互利共赢”为原则,为非洲人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有效路径。
北京外国语大学跨文化研究中心主任刘琛教授
北京外国语大学跨文化研究中心主任刘琛教授表示,生存权与发展权是基本人权的核心,而贫困与不平等是实现这些权利的主要挑战。她强调,经济发展、人工智能和数字化转型为非洲提供了新的发展机遇,但也需国际合作确保技术红利公平共享,避免“掉队”现象。教育是发展权的基础性支撑,中国经验表明普惠教育能够提升民众能力并促进社会转型,中非合作可借鉴并推广这些实践。她认为,中非战略伙伴关系及合作行动计划为共同推进现代化与人权保障提供了制度与实践支撑,彰显双方携手共进的长期承诺。
刚果(金)卡萨武布大学国际关系系主任龙刚
刚果(金)卡萨武布大学国际关系系主任龙刚表示,中国在减贫攻坚和发展规划方面的经验为非洲国家提供了宝贵借鉴,但非洲必须实现内部团结、政治稳定与反腐治理,才能有效推进发展。他强调,非洲人权问题与极端贫困密切相关,基础设施建设和项目合作不仅改善民生,也有助于保障发展权和促进和平。中国与非洲的合作坚持法治、环境保护与劳工权益保障,体现互利共赢理念,避免历史殖民式干预。中非合作应以真诚和务实为基础,共同推动非洲经济发展与社会稳定。
中央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发展中国家社会文化研究中心负责人刘东旭
中央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发展中国家社会文化研究中心负责人刘东旭分享了中国在边疆民族地区减贫发展的实践经验,并指出这些经验对非洲国家应对类似挑战具有启示意义。他强调,贫困与族群多样性密切相关,发展不平衡可能引发社会冲突和安全隐患。中国通过法律保障、基础设施建设、教育发展与社会保障四方面措施,实现边疆民族地区减贫与发展权落实。他建议,中非应加强务实合作、共享减贫经验,并共同应对外部风险,确保边缘群体平等享有发展机会。
南非比勒陀利亚大学人权中心副主任劳埃德·库维亚
南非比勒陀利亚大学人权中心副主任劳埃德·库维亚强调,中国在减贫和经济社会权利实现方面的经验,为非洲提供了重要借鉴。他提出非洲应将减贫纳入国家顶层规划,开展针对弱势群体的精准扶贫,并坚持以人为本的减贫理念,推动普惠经济、教育卫生投入及社会保障建设。非洲面临结构性挑战和治理不足,导致经济、社会、文化权利落实困难。他呼吁非洲充分借鉴中国经验,结合区域合作机制,加速包容性发展,实现可持续减贫目标。
中国国际减贫中心交流处副主任科员杨惠仪
中国国际减贫中心交流处副主任科员杨惠仪介绍了中国在减贫领域的成功经验,强调通过党的领导、以人民为中心、制度优势、精准扶贫和激发内生动力,形成了中国特色减贫理论与实践路径。她指出,中非在减贫与发展方面有共同使命,中国经验可为非洲提供有益借鉴。杨惠仪还分享了中国国际减贫中心在机制化交流、能力建设和创新实践方面推动中非减贫合作的成果,促进经验共享与人才培养。
埃塞俄比亚政策研究所首席研究员阿莱考·科贝德·耶辛分析了中非贸易、投资与融资对非洲减贫的影响,表示中国对非洲的经济参与为基础设施建设、技能培训和能力建设提供了重要支持,为非洲探索减贫路径提供参考。中国的发展经验,如吸引外资、技术引进和经济转型,对非洲具有借鉴价值。耶辛同时提醒,中非合作仍面临贸易结构不平衡和部分投资缺乏社会责任的挑战,需要优化产业链并强化企业社会责任。总体来看,中非深化合作为非洲减贫与可持续发展创造了实质性机遇。
赞比亚每日邮报周日特稿部高级记者紫罗兰·纳坎巴—蒙戈
赞比亚每日邮报周日特稿部高级记者紫罗兰·纳坎巴—蒙戈从媒体视角分享了“一带一路”倡议对中非发展的深远影响,指出基础设施互联互通不仅改善交通与物流,更为非洲人民提供了切实的“发展权”。她强调,中国在高铁、电商、职业教育等领域的经验,为非洲减贫、促进就业和提升人力资本提供了借鉴。通过铁路、公路、水电等项目,非洲国家已收获实实在在的发展红利,同时青年人才培养正在形成可持续发展动力。
在大会闭幕式上,南非比勒陀利亚大学人权中心副主任劳埃德·库维亚教授代表分论坛一作了总结。他表示,与会代表认为,非洲可借鉴中国减贫经验,通过中非团结合作,改善目前仍生活在绝对贫困中的5亿人口的生活条件。同时,“一带一路”倡议不仅推动了非洲基础设施建设,包括公路、铁路、水利、电力和数字设施,还促进了教育、职业培训和人力资本发展,为实现发展权提供有力支撑。与会代表强调,该倡议并非单向馈赠,而是中非共同建设命运共同体的成果,与非盟2063年议程及1981年《非洲人权和民族权宪章》高度契合。中非合作应注重可持续发展、环境保护与劳工权利,确保发展过程中兼顾生态与社会责任。此外,非洲需强化治理、反腐、和平建设及边远地区发展,实现包容性增长。贸易合作方面,应优化中非贸易结构,实现互利共赢。总体而言,非洲应学习中国在包容性发展、以人民为中心及政策体系建设方面的经验,将减贫与国家发展战略紧密结合,共同应对贫困挑战。
(对原文有修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