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权领域唯一专业网站

不断深化生态保护修复 有力支撑美丽中国建设

2025-07-29 11:06:32来源:光明日报作者:张胜
字号:默认超大| 打印|

  今年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提出20周年。当前,我国生态文明示范创建、生态保护与修复监管取得哪些阶段性成果?7月28日,生态环境部在北京举行新闻发布会,自然生态保护司司长张玉军对此进行介绍。

积极开展生态文明示范创建工作

  来自生态环境部的数据显示,自2017年以来,生态环境部先后组织开展了7批生态文明示范创建工作,共命名572个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和240个“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

  张玉军介绍,创建工作始终坚持把生态环境质量改善作为硬杠杠,示范区的大气和水环境质量普遍在省内名列前茅,将近一半的“两山”基地生态状况达到“优”级,生态“家底”越来越厚。同时,聚焦“双碳”目标,创建地区率先推动从能耗“双控”逐步向碳排放“双控”转变,单位GDP能耗和碳排放强度在各省大都处于领先水平。

  为推动把好生态变成“金饭碗”,生态环境部引导各地依托生态优势,开展了富有成效的实践探索,凝练形成“护绿换金”“聚绿成金”“借绿生金”三种转化路径,以及生态补偿、生态农业、生态旅游、生态金融等七种转化模式。

  目前,2025年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遴选工作正在有序进行。与以往相比,遴选工作有了新变化:一是优化了指标。聚焦新时期新部署新要求,市级指标更加侧重综合建设成效和前瞻性,县级指标更加侧重任务落实和农村环境整治。二是简化了程序。对生态文明示范创建管理规程进行修订,取消将编制生态文明建设规划和“两山”实践创新基地建设实施方案作为准入条件的相关要求,由原来的“规划引领”改为“指标导向”,切实为基层减负。三是减少了频次。新的遴选工作,周期从一年调整为三年,进一步提高创建的“含金量”,树立创建地区的示范引领作用。四是加强了监管。通过全周期监管,确保引领示范的持续性。

持续推动重要生态空间保护

  截至2024年年底,全国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采矿采砂(石)、工矿企业、核心区缓冲区违规水电和旅游开发等重点问题已基本实现动态清零,其他自然保护地和生态保护红线内的生态环境问题也正在进行有序整改和生态修复。

  亮眼成绩的取得,离不开“绿盾”行动的警示震慑。张玉军介绍,2017年以来,生态环境部联合相关部门,连续8年开展“绿盾”强化监督,解决了一大批生态环境问题,推动自然保护地和生态保护红线等重要生态空间保护取得显著成效。

  2024年,生态保护红线被纳入“绿盾”行动,生态环境部联合自然资源部、交通运输部等8部门,对50个自然保护地和14个城市生态保护红线内的452个问题点位开展现场巡查,督导推进问题整改。例如,针对自然保护地内非法开矿、修路、筑坝、建设造成生态破坏的行为,组织开展生态环境综合执法;将重点生态破坏问题及其整改情况纳入生态损害赔偿和污染防治攻坚战考核等工作,充分发挥引导、激励和约束作用等。

  据悉,生态环境部通过加强生态保护红线监管平台建设,开展自然保护地、生态保护红线人为活动常态化遥感监测,建立“监控发现—移交查处—督促整改—上报销号”常态化、全链条监管工作机制,实现生态破坏问题闭环管理,基本扭转了侵占破坏重要生态空间的趋势。

全面提升自然生态保护监管水平

  生物多样性是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和实现美丽中国目标的重要基石。2024年4月,生态环境部启动了《生物多样性保护评价标准》制订工作,今年5月公开征求意见,目前正根据反馈意见进行修改完善。

  完善生物多样性保护相关标准体系、建立生物多样性保护评价长效机制,是推动生物多样性主流化的关键举措。张玉军表示,当前亟须对标“昆蒙框架”的全球目标,构建与国际接轨的本土化生物多样性保护评价标准。

  据介绍,结合编制《生物多样性保护评价标准》,我国已完成黄河流域、秦岭地区、典型荒漠化地区、长江经济带、粤港澳大湾区、京津冀地区、长三角一体化示范区、重点生态功能区转移支付县域、全国海岸带等重点区域专题评估,以及“十三五”山水林田湖草沙生态保护修复工程生态环境成效试点评估。“该标准不仅能评价我国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其评价结果还能服务生物多样性国际履约工作。”张玉军表示,期望通过标准的修订和后续评价工作,全面提升自然生态保护监管水平,有力支撑美丽中国建设。

打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