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权领域唯一专业网站

《人权》2025年第2期要目

2025-04-22 09:22:02来源:人权微信公众号
字号:默认超大| 打印|

《人权》是由中国人权研究会主办的、国内第一份人权学术期刊,系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来源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期刊AMI综合评价核心期刊,创刊于2002年。自2015年起,本刊由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中国人民大学人权研究中心承办。

《人权》为双月刊,以中、英两个文种出版,主要发表以人权、权利等为主题的法学、政治学、哲学、经济学、历史学、社会学等人文社科诸领域的论文,热诚欢迎学界同仁投稿。

详细了解信息,请关注“人权”微信公众号。

目  录

【学习贯彻习近平关于尊重和保障人权重要论述专题】

全过程人民民主的人权意涵及其实现机理  戴激涛

【专题研讨】 联合国体系中的人权治理

联合国体系中的文化权利保护: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为视角的研究 宗华伟 

可持续发展与人权保障的关系——兼论中国坚持可持续发展与人权保障并举的实践 孙  萌  

【学术论衡】

自贸协定中劳工条款的中国方案:演变、影响与体系 吴文芳  黄琳涵 

论李大钊的人权理论与实践 徐爱国

论宪法健康权的保护范围 张帅宇

域外刑事法制中的“新惩罚主义”:表征、原因与启示 敖  博

【人权信息】

中国人权文明的源流——“中华典籍中的人权理念”国际学术研讨会综述丁  进  滕振铎

中国人权自主知识体系的守正与创新——2024年中国人权研究的理论述评与展望 王理万  狄  磊

中国人权信息(2025年1-2月)

内容提要

1.全过程人民民主的人权意涵及其实现机理

作者:戴激涛,广东财经大学人权研究院执行院长、法学院教授。

摘要:全过程人民民主内蕴着深刻的人权意涵。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理论的新范式,全过程人民民主秉持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始终坚持的尊重和保障人权价值理念,恪守“人民始终在场”的权利话语,确保最广泛、最真实、最管用的民主得以实现。作为科学有效的社会主义民主制度新形态,全过程人民民主以坚持人民当家作主为核心构建起全面、广泛、有机衔接的国家和社会治理体系,通过广泛的民主协商使人民权利得到更好保障。作为具体现实的社会主义民主实践新模式,全过程人民民主分别从本体论、认识论、方法论维度使国家政治生活和社会生活各环节、各方面都充分彰显人民主体地位,使以人民为中心的当代中国人权观得以弘扬。全过程人民民主人权意涵的实现,离不开法治的有效保障。加强全过程人民民主的法治保障,是充分实现全过程人民民主的人权意涵、更好推动人权事业全面发展的关键。

关键词:全过程人民民主  以人民为中心的人权观  法治保障  实现机理

2.联合国体系中的文化权利保护: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为视角的研究

作者:宗华伟,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副教授,法学博士,曾任中国常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代表团一等秘书。

摘要:文化权利是由《世界人权宣言》和《经济、社会及文化权利国际公约》确立的重要人权,但其在联合国人权体系以及相关学术研究中受重视程度不足。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作为联合国体系内主要负责文化事务的专门机构,为推动国际社会重视与倡导文化权利发挥了重要作用,主要包括:推动文化权利的规范性内涵拓展深化,促进文化与文化权利同联合国发展议程紧密关联,创设文化遗产权利等具体的保护实践范例。在该组织推动下,联合国体系正在探讨提出促进文化权利的新的集体行动议程,呈现出强调文化与科学、文化与教育跨领域关联协同的趋势性特征。中国应坚持以习近平文化思想为指导,进一步利用好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全球文化治理平台,同国际社会分享保护和实现文化权利的理念与经验,以全球文明倡议引领塑造正在形成的文化权利国际议程,推动国际人权事业进步与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

关键词:文化权利  联合国体系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  全球文明倡议

3.可持续发展与人权保障的关系——兼论中国坚持可持续发展与人权保障并举的实践

作者:孙萌,中国政法大学人权研究院教授。

摘要:《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为全球发展提供了核心框架和平台,其最大的特点就是增加了人权保障责任,明确承认发展与人权在保障人的尊严和福祉方面具有共同性。人权责任意味着国家要将人的发展放在发展首位,通过发展实现人权,并遵守人权原则和标准。人权责任纳入发展议程不仅可以使发展更加全面,还可以为发展目标的落实提供法律约束力和监督机制。《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对于发展与人权关系的重新定位与中国将可持续发展和人权保障并举的实践不谋而合。在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和新发展理念的指引下,中国完成脱贫攻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历史任务,全面提升了人权保障水平,并为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实施提供了独特的、“以发展促进人权”的国别经验。

关键词:《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  人权保护责任  以发展促进人权

4.自贸协定中劳工条款的中国方案:演变、影响与体系

作者:吴文芳,上海财经大学法学院教授,富国ESG研究院研究员,主要从事经济法、社会法研究;黄琳涵,上海财经大学法学院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经济法、社会法研究。

摘要:劳工条款在地区性、双边性的贸易协定中已成为一项基本贸易规则。我国自贸试验区立法中虽有涉及劳动保护等内容,但主要对标的是世界银行营商环境评估中的劳工指标,与贸易协定中劳工条款注重劳权保障的内涵并不一致。为充分实现自贸试验区对标高水平经贸协定的目标,国务院最新战略文件已关注并回应了这一问题。在自贸试验区立法发展与国内劳动法治的基础上,我国应主动探寻自贸协定的中国方案,在协定谈判中明确劳工条款中国方案的“底线”与“极限”,在该框架体系下探寻适合协议方具体国情的劳动权利保障基准、执行机制与跨国监管机制。

关键词:劳动法治  自贸试验区  自贸协定  劳工标准  中国方案

5.论李大钊的人权理论与实践

作者:徐爱国,北京大学法学院教授。

摘要:李大钊的一生都在为法律权利而奋斗,其人权理论与实践在1919—1920年的国际劳工组织和国际联盟背景下展开。李大钊的人权活动,既有理论的研讨,也有实践的参与。他在早期政论性的文章中,大量讨论了公民与政治权利,宪制、民主、自由、分权、政党、言论、平等、选举、参政是其中频繁出现的名词术语,并被纳入他的宪法学考察范围之内。接受马克思主义之后,李大钊对妇女参政、劳工运动、劳资关系和劳动立法有着更深的关切,积极支持他们的权利运动。民族自决也是李大钊人权理论和实践的一部分。他关注民族问题,关心中西文化比较,倡导民族自决权利。

关键词:李大钊人权论  人权的宪法保护  妇女参政权  劳工立法  民族自决权

6.论宪法健康权的保护范围

作者:张帅宇,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法学院、柏林洪堡大学法学院联合培养博士研究生。

摘要:对健康权保护范围的理解不能局限为部门法以权利、权益、法益等为内容的割裂式描述,而应在宪法上通过基本权利功能体系予以整全性的分析。就防御权功能面向,健康权在事实领域和保障领域中指向以“风险—危险—侵扰”为递进阶段的生理损害、以内心痛苦为指向的心理损害、在社会适应过程中产生的轻微损害,借此通过国家履行健康损害禁止义务来澄清健康权对国家公权力的消极防御内容。就受益权功能面向和客观秩序价值功能面向而言,健康权应以宪法上的最低保护水平为实现要求,通过国家履行最低医疗卫生照顾义务和基本健康促进义务来界分健康权对国家公权力的积极获益内容。

关键词:宪法  人权  健康权  保护范围  国家义务

7.域外刑事法制中的“新惩罚主义”:表征、原因与启示

作者:敖博,华东政法大学刑事法学院助理研究员。

摘要:西方启蒙运动以后,人权保障原则推动刑事法制从“惩罚主义”迈向“刑罚人道主义”。上世纪后半叶,美英等国再次出现“新惩罚主义”的发展潮流,表现为大规模关押、社区监督的惩罚性转向、大量犯罪附随后果三个方面。新惩罚主义并非源于一场统一的运动或议程,而是在民众体感治安严重恶化的背景下,由犯罪治理理念的变化、刑事法律的调整、刑事运动的发起等共同导致。促进这一转向的更深层次原因,可追溯到经济上新自由主义的风靡,政治上选举制与党争背景下政治精英和民众立场的空前融合,以及面向特定身份群体的阶层控制传统。对新惩罚主义加以研究,既有助于在价值论、实践论层面对我国刑事法制的潜在风险点做反思性观照,也有助于获得方法论上的启迪,推动跨学科研究的发展。

关键词:新惩罚主义  刑事法制  大规模关押  犯罪附随后果  刑法观

8.中国人权文明的源流——“中华典籍中的人权理念”国际学术研讨会综述

作者:丁进,湖南大学法学院教授;滕振铎,湖南大学博士研究生。

摘要:人权是人类文明进步的标志,也是人类文明的共同成果。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包括中华文明在内的各个文明体,从未停止对人的生命、价值与尊严等根本问题展开思考与探索,共同谱写了世界人权文明的基本底色。2024年11月20日,“中华典籍中的人权理念”国际学术研讨会在湖南大学岳麓书院开幕。与会人员聚焦中华典籍,从中外人权文明历史比较、经史典籍中的人权理念、子部集部中的人权理念、律令典籍中的人权理念四大维度,纵论中华人权文明的历史源流及其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阐释中华典籍中的人权理念与全人类共同价值的历史连接,通过文明对话促进全球人权文明交流互鉴,并在“古今中西”的话语融通中,阐明全球人权治理的文明根基与中国智慧。

关键词:中华典籍  人权理念  人权文明  全球文明倡议

9.中国人权自主知识体系的守正与创新——2024年中国人权研究的理论述评与展望

作者:王理万,中国政法大学人权研究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狄磊,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法学院2023级国际法学博士研究生。

摘要:2024年中国人权研究呈现鲜明的“自主性转向”,学者们开始提炼、构建具有中国原创性和本土标识性的人权概念、范畴与话语,构建中国人权自主知识体系成为我国人权研究领域的核心学术命题。守正与创新是构建中国人权自主知识体系的核心思想方法。中国人权研究应立足“根脉”,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正;把握“魂脉”,守马克思主义人权观之正;牢固树立“四个自信”,守中国人权发展道路之正,进而锚定中国人权自主知识体系的历史坐标与价值立场。中国人权研究应在知识、理论和方法层面秉持高度开放性,回应新兴权利诉求,推动构建全球人权治理新秩序,由此彰显中国人权自主知识体系的时代使命与大国担当。中国人权研究应长期坚持守正与创新的辩证统一,着力推进中国人权自主知识的体系化、学理化研究阐释。

关键词:中国人权自主知识体系  守正创新  中国人权研究  中国人权发展道路  中国人权标识性概念

打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