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问:何为 天津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四处处长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指出,推动更多资金资源“投资于人”、服务于民生,支持扩大就业、促进居民增收减负、加强消费激励,形成经济发展和民生改善的良性循环。请问,“投资于人”与“投资于物”有什么区别?如何理解经济发展和民生改善之间的关系?
解读:盛朝迅 习近平经济思想研究中心副主任、研究员
“投资于人”是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的重要体现,是提振消费、扩大内需的重要抓手,也是从跟跑到局部领跑的必然要求。“投资于人”与“投资于物”具有重要区别,但两者不可割裂,需要协同推进,形成经济发展和民生改善的良性循环。
“投资于人”的意义。“投资于人”不仅有助于增进民生福祉,还能够提升消费能力和意愿,有助于拉动内需、稳定增长、促进创新,为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注入强大动力。
习近平经济思想创造性地提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我们的奋斗目标,深化了我们党对人的自由全面发展规律的认识,丰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关于社会主义经济本质的理论。把更多的资金资源“投资于人”、服务于民生,强调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这是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的重要体现。始终把人民安居乐业、安危冷暖放在心上,用心用情用力解决群众关心的就业、教育、社保、医疗、住房、养老、食品安全、社会治安等实际问题,切实把增进人民福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让发展成果广泛惠及人民。
提振消费、扩大内需的重要抓手。内需不足是当前我国经济运行面临的突出矛盾,消费是我国经济运行的主要短板。2024年,国内需求不足的问题进一步凸显,内需对经济增长贡献率为69.7%,其中最终消费支出贡献率为44.5%,较2023年有所减弱。从世界范围看,主要经济体内需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平均超过70%,其中居民消费的贡献率平均超过50%。加快扩大内需特别是补齐消费短板,使内需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主动力和稳定锚。投资和消费相互关联,投资带来资本积累,建筑物和设备存量增加,能够提高一国或一个地区潜在生产能力,促进经济长期增长,有助于将来实现更多更好消费。在扩大投资中保障消费供给、改善消费环境、提升服务能力、扩大消费潜力,以投资促消费、以消费带投资,实现投资与消费的良性互动,创造更多国内需求。通过财政支出、消费补贴、教育投资、就业创造、医疗保障、养老保障和住房保障等多方面的政策举措“投资于人”,提升人的自我发展能力,有助于增加居民收入、提升消费能力和意愿,形成更加顺畅的投资消费循环,进而扩大再生产,提高整体经济发展质量和水平。
从跟跑到局部领跑的必然要求。当前,我国全球创新指数排名由2012年的第34位跃升至2024年的第11位,跨入了创新型国家行列,正从跟跑到并跑再到部分领域领跑加速转变。局部领跑阶段,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要求更加迫切,需要在“无人区”和基础研究、前沿研究领域进行更大力度的探索。“投资于人”能够充分赋能和激发人的生产力、创造力和活力,催生一大批引领未来产业发展和新质生产力发展需要的各类创新型人才,推动前沿技术、颠覆性技术的快速涌现突破和产业化应用,推动形成更多引领性的创新。
“投资于人”与“投资于物”相辅相成。“投资于人”与“投资于物”是两种不同的资源配置方式。从投资对象看,“投资于人”主要将资金资源投入人的能力提升、健康维护、职业发展和潜力开发中,通过教育培训、医疗保健、社会保障、团队建设、创业孵化等支持提升个人技能或学历、改善收入和健康水平、提高生活品质、增强协作能力以及鼓励创新等,促进个体能力的提升,从而提高劳动生产率和社会消费水平。“投资于物”主要将资金资源投入铁路、公路、机场等基础设施建设和厂房、机器设备等实物资产购置,通过设施改进和硬件提升提高生产效率和社会资本积累水平。
从回报逻辑看,“投资于人”是“慢变量”,其回报相对间接、长期、非线性。例如,员工培训可能提升企业创新能力,但需数年才能转化为利润。“投资于人”具有“累积效应”和“外溢效应”,知识和技能可叠加积累,不仅能不断增强个体的竞争力,还能通过技术创新和知识扩散带动整个社会经济的发展。而“投资于物”则是“快变量”,其回报直接、可量化、短期可见。例如,实物资产可通过市场快速变现,购买设备可立即提高生产效率、降低单位成本。因此,“投资于物”是短期稳增长的重要工具。
从社会价值看,在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三个关键要素之中,劳动者具有创新的能动性,是生产力中最为活跃的因素,是引领新质生产力发展的“火车头”。“投资于人”可以大幅提高人口发展质量,促进社会公平,加快塑造素质优良、总量充裕、结构优化、分布合理的现代化人力资源,激发创新活力,从而提升全要素生产率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投资于物”通过改善生产方式和产业运行机制,发掘更多可用于发展的“劳动对象”,夯实新质生产力发展的物质基础。在传统发展模式中,“投资于物”通过大规模基建和产业投入驱动经济增长,在基础设施建设、工业生产等领域成果显著,也使人民生活物质基础更加雄厚、生活水平大幅提升。
在实践中,“投资于人”与“投资于物”并非完全割裂,而是相辅相成。“投资于物”通过保持基础设施和先进设备等投入,可以夯实发展的物质基础,提高生产效率,给人民群众提供更好的生活条件;“投资于人”可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提高劳动者素质和能力,推动科技创新、培育新质生产力。因此,“投资于人”与“投资于物”必须相互匹配、紧密结合,两者相互促进,共同促进高质量发展。
形成经济发展和民生改善的良性循环。经济发展与民生改善是相互依存、动态平衡的关系。经济发展为民生改善提供物质基础,民生改善则为经济发展创造需求、动力和社会稳定环境。“投资于人”不仅能够有效拉动经济增长,也能带动相关产业发展,创造更多就业机会,进一步促进居民增收和扩大消费,形成经济发展和民生改善的良性循环。
激发创新活力。创新成果的涌现与人才密度、投入强度、知识流动速度和政策支持力度等强相关。“投资于人”有助于提升研发投入强度、提高人才密度,培育形成一大批科技创新领军人才、拔尖人才、青年科技人才等人才梯队,充分激发各类创新人才活力,形成创新驱动发展原动力。
提升教育能力。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投资于人”要着眼于新质生产力发展需要,畅通教育科技人才循环,引导科技领军企业参与高校学科建设、教材编写、教学等活动,推动青年科技人才贯通式培养,弥补人才培养滞后性和供需错位等问题。强化重大科技任务实施和创新平台基地建设的育才功能,引导青年科技人员开展重大战略问题研究,形成在使用中培养人才、在培养使用中发现人才的人才选培用模式。
激活消费潜力。消费是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之一,是推动经济发展和民生改善的重要力量,也是“投资于人”战略释放发展活力的关键所在。适应消费升级的高端化、绿色化、服务化、智能化、融合化等趋势,加大对教育、医疗、文化、旅游、养老、托育等领域的投入力度,大力发展文旅融合、智慧零售等新兴业态,不断增加个性化、多元化优质服务的供给。同时,加强消费市场建设,优化消费环境,加大消费券发放和消费补贴力度,激发居民的消费热情。
增强幸福张力。发展的本质是扩展人的可行能力。只有将经济增长转化为民众实实在在的获得感,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可持续发展。要适应发展阶段变化,加大对人力资本、家庭生育、生活质量等投资。制定促进生育政策,大力发展托幼一体服务,增加普惠托育服务供给。出台更多激励企业吸纳就业的优惠政策,鼓励企业扩大生产规模、拓展业务领域,创造更多优质稳定的就业岗位。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提高医疗保障水平,减轻居民医疗费用负担。加强保障性住房建设,完善住房保障体系,稳定房价,让居民住有所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