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权领域唯一专业网站

共倡“科技向善” 助力人权实现——2025·亚洲人权论坛侧记

2025-04-21 12:08:39来源:科技日报作者:王姗姗
字号:默认超大| 打印|

在4月19日至20日举行的2025·亚洲人权论坛上,来自中国、日本、蒙古国、乌兹别克斯坦等国家的近60位专家,齐聚西南政法大学,围绕“科技与人权”主题,聚焦亚洲国家面临的“数字鸿沟”“技术鸿沟”等新型人权挑战,提出要在周边命运共同体理念引领下,加强区域科技合作,探索出适合本土发展实际情况和满足人民需求的科技与人权发展之路。

与会专家认为,科技向善是切实尊重和保障人权的时代要求,科技发展需以人权为尺度,亚洲国家应加强科技人权领域的合作与创新,共同推动实现全球科技正义。

科技发展的底色是“共生”而非“霸权”

“科技不应该成为限制遏制其他国家发展的手段。”全国政协常委、民族和宗教委员会副主任,中国人权研究会常务副会长蒋建国认为,反帝反殖民斗争的集体历史经历、增进人民福祉的共同现实任务、亚洲历史悠久的文化互鉴,三者的共鸣筑成了亚洲各国深入开展人权研讨的基础。他呼吁亚洲国家应共同抵御地缘政治和阵营对抗暗流,冲破单边主义和保护主义逆流,守护好亚洲家园的美好发展前景。

2025·亚洲人权论坛开幕式现场。西南政法大学人权研究院供图。

吉尔吉斯斯坦“卡巴尔”国家通讯社记者基里尔·斯特潘尤科(Kirill Stepaniuk)告诉记者,以往西方组织在内的各个国际组织出具的亚洲的人权状况并不总是正确的,甚至一些西方非政府组织,利用所谓人权活动人士编造假视频煽动社会矛盾,这是技术“霸权”的一种,是违反人权的。

专家们还关注科技保障妇女、女童、老年人、残障人士等弱势群体人权发展话题。联合国人权理事会妇女与女童工作组专家、中国人民大学人权研究中心执行主任陆海娜鼓励,妇女与女童等群体充分、平等和有意义地参与数字空间;西南政法大学人权研究院(以下简称“西政人权学院”)客座教授李晓、华中科技大学人权法律研究院秘书长滕锐等多位专家,呼吁尽快实现技术向善与代际包容的平衡,有效防治老年人群体中存在的网络诈骗等新型犯罪。

“把人性价值熔铸为科技发展的罗盘,确保科技变革真正服务于人的解放而不是异化。”西政党委副书记、校长、人权学院院长林维表示。

通力合作应对AI技术所带来的人权风险

本次论坛设置了“科技向善与人权保障”“科技进步与亚洲新兴人权问题”“科技竞争与全球正义”三个平行会议。记者在现场发现,AI等前沿科技带来的人权风险与对策成为中外专家们的关注焦点。

当前,AI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和方式,全面而系统地塑造着人类生活和秩序。但同时,其带来的隐私、算法歧视等问题,以及AI科技伦理和技术标准尚未建立全球化的统一标准等现实发展困境也不容忽视。

卡纳特贝克·阿齐兹(Kanatbek Aziz)在“科技向善与人权保障”平行会议上发言。科技日报记者王姗姗 摄

“山中起风,风入屋隙。”吉尔吉斯斯坦地缘政治和战略研究所所长卡纳特贝克·阿齐兹(Kanatbek Aziz)引用中国谚语描述道,数字化正渗入从国家公共事务到个人家庭生活的各方面。他认为,嵌入代码的数字歧视事件正在发生,各国必须积极参与构建公平与透明的全球AI治理体系。

蒙古国立大学法学院副教授乌扬加·迈阿马尔(Uyanga Myagmar)在线上发言时也表示,尽管国际社会已起草多份文件管控AI等新技术的发展风险,但是国际社会在如何落实国际共识等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

“AI在应用中有可能侵害人类的生命权、健康权、平等权等。”北京理工大学科技人权研究中心执行主任、法学院教授肖君拥建议,加强人工智能人权风险的立法保障、社会防控,推动技术管控和国际合作。

西政科技法学研究院教授郑志峰告诉记者,作为全国唯一一个同时拥有人工智能法学、科技法学两个目录外法学二级学科的学校,西政始终关注AI等技术的伦理和法治化建设研究,还成立了全国高校中首家人权学院——西政人权学院。他表示,中国始终致力于推动实现技术与人权和谐,《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全球人工智能治理倡议》等文件的陆续出台,极大地促进了公平性与透明度转化为技术参数。他认为,技术的发展与应用必须以人为本,在设计和应用技术时需要时刻保持人的主体性,引导技术向着增强人民福祉的方向发展。

论坛还隆重发布了“‘亚洲人权论坛’重庆共识”,该共识认为科技革命应成为实现《世界人权宣言》愿景的助推器,呼吁各方超越零和竞争,以合作促共治,确保科技真正服务于人类尊严、社会正义与全球可持续未来。

本次论坛由西南政法大学主办,西南政法大学人权研究院(人权学院)、中国人民大学人权研究中心承办。

打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