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全民健康是民族昌盛和国家富强的重要标志,母婴健康是全民健康的基础,也是健康中国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4月7日是世界卫生日,今年的主题是“健康起点,希望未来”,我国的宣传主题是“保障母婴健康 呵护祖国未来”。如何为保障母婴健康、推动健康中国战略实施提供更坚实有力的支撑?如何更好发挥中医药在保障母婴健康、筑牢人口质量基石方面的独特价值?今天,法治日报特刊发一组文章予以探讨,敬请关注。
提升质量让百姓用上好中药
中药质量是近些年来人民群众普遍关注的焦点话题,“吃上放心中药”成为广大群众的重点关切。不久前,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提升中药质量促进中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从加强中药资源保护利用,强化中药质量监管等方面提出多项重点内容,旨在形成传承创新并重、布局结构合理、装备制造先进、质量安全可靠、竞争能力强的中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格局,更好增进人民健康福祉。
中医药反映了中华民族对生命、健康和疾病的认识,具有悠久的历史传统、独特的理论及技术方法,凝聚着中华民族的博大智慧。中医药作为我国独特的卫生资源、潜力巨大的经济资源、具有原创优势的科技资源、优秀的文化资源和重要的生态资源,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我国高度重视中医药事业的发展。近年来,从印发《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意见》,到出台《国务院关于加快中医药特色发展的若干政策措施》等,在一系列重要政策文件的指引下,中医药产业规模持续扩张,结构布局不断优化,集聚优势愈发凸显。2017年7月1日实施的中医药法,更是为中医药的传承创新发展筑牢了坚实的法治根基。
中药资源作为中医药产业发展的物质基础,重要性不言而喻。中药质量是中医药的生命线,直接关乎临床疗效。随着中医药产业近年来的迅猛发展,对中药资源的需求量日益增加。由于中药取材于天然的植物、动物、矿物,历经采摘、晾晒、阴干以及炮制加工等复杂工序,且受环境因素影响极大,不同区域产出的同类药材,在品类和质量上差异显著,采集与培育都有着严格的时间和方法要求。因此,中药产品的质量稳定性和安全性,对于中药的疗效和声誉以及中医药产业的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为继续强化中药质量监管,《意见》提出进一步深化改革举措。在完善中药标准体系方面,要求持续实施中药标准化行动,完善国家中药材质量规范,种子、种苗标准,修订完善《国家中药饮片炮制规范》,不断提升中药标准质量和水平;加强中药国家标准、地方标准以及中医药行业标准统筹管理,确保标准统一、协调一致。在健全中药监管体系方面,要求持续深化中药审评审批制度改革,优化审评审批流程,加快中药新药上市,强化对中药产品生产、流通、使用的全生命周期监管。
《意见》还从加大中药资源保护力度、规范珍稀中药资源开发利用、推进中药资源统计监测等方面提出相关举措。比如,在中药资源保护方面,编制中药资源保护和发展规划,研究修订《野生药材资源保护管理条例》等,从顶层设计和制度保障上双管齐下,为中药资源保护提供坚实支撑。又如,在珍稀中药资源开发利用方面,严格根据法律法规保护野生动植物,建立珍稀中药资源调查机制,实现资源信息的动态掌握,确保开发利用科学合理。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完善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机制,推动中医药事业和产业高质量发展。《意见》围绕这一目标,对提升中药质量、促进中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进行了顶层设计,系统回应了中医药产业发展的现实诉求,通过法治化路径为中医药服务群众健康指明了清晰方向。
今年世界卫生日的主题为“健康起点,希望未来”,我国的宣传主题为“保障母婴健康 呵护祖国未来”。应该看到,中医药在妇幼健康领域优势尽显。其“治未病”理念与妇女全生命周期健康管理高度契合,从青春期的月经调理,到孕期的安胎养身,再到产后康复,中医药借助食疗、推拿等非侵入性干预手段,构建起温和且渐进式的健康防护体系。对于儿童健康,中医药在呼吸道疾病、脾胃调理等方面凭借“药食同源”的天然优势,更易被接受。《意见》的出台,有助于进一步挖掘并发挥中医药在保障妇女儿童健康中的特色优势。当古老的“当归芍药散”与现代质量控制体系完美融合,当“小儿推拿”技艺融入智能健康管理系统,中医药在保障母婴健康、筑牢人口质量基石方面的独特价值将得到更大程度地释放。这不仅生动诠释了“健康起点,希望未来”的主题内涵,更是以独特方式为我国卫生健康事业添上了浓墨重彩的生动注脚。
中医药承载着中华民族数千年的治病养生实践经验,是祖先馈赠给我们的珍贵宝藏。期待在《意见》的有力指引下,社会各方面力量积极参与,形成强大的推进合力,进一步激发中药传承创新活力和高质量发展的内生动力,让中医药为健康事业作出更为卓越的贡献。
(作者:邓勇,系北京中医药大学卫生健康法治研究与创新转化中心主任、教授,记者林楠特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