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权领域唯一专业网站
首页>要闻>评论

离线权入法的法理沉思

2025-04-07 09:46:01来源:《民主与法制》周刊作者:刘显刚
字号:默认超大| 打印|

  在数字技术浪潮的席卷下,我们的生活与工作正以前所未有的程度紧密交织,界限渐趋模糊。以往朝九晚五的工作时间、固定的工作场所,正不断被雇主远程指挥、随时随地进入工作状态的新场景所取代。现实中,不少职场人下班后仍要紧盯手机屏幕回复工作信息,周末出游也要保持“在线”工作状态,甚至深夜还要与上级、同事沟通工作方案……看似便捷的表象背后,其实套上了无形的枷锁,一些劳动者的休息权益已被悄然侵蚀。

  近年来,因社交软件“捆绑”工作与生活而引发的劳动争议案件,正不断涌现。尽管最高人民法院已经明确将“付出实质性劳动”和“明显占用时间”作为线上“隐形加班”的认定标准,但从北京、武汉等地法院审结的相关案件看,如何解决此类诉讼的举证、认定等问题,依然难度不小、争议颇多,急需更加统一细化、公平合理的裁判依据。

  传统劳动立法面对数字技术所催生的新型劳动困境,在界定工作时间、认定加班等关键环节已显得力不从心,劳动者休息权的保护由此出现缺口。破解这一困局的关键是在立法层面引入离线权,即劳动者在法定或约定之外的非工作时间,有权拒绝通过数字工具进行工作联络、处理工作事务,且用人单位不得因此刁难或给予劳动者不利对待。就此而言,离线权宛如一道屏障,可以护佑劳动者休息时段的完整安宁,重拾工作与生活的平衡。

  目前,欧盟一些成员国已经率先立法确认了离线权,相较之下,离线权在我国很大程度上还属于学术讨论的话题,但离线权入法的紧迫性已显而易见。原因就在于,现实中,一些劳动者的工作时长被无限拉长,工作与生活界限几近湮灭,长期“隐形加班”难免损害劳动者的身心健康,引发焦虑、抑郁等社会问题。通过立法引入离线权,既能厘清工作与生活相混淆的乱象,对劳动者休息权给予更有力的制度性呵护,又能对用人单位借助数字工具过度膨胀劳务指挥权予以有效制衡,以切实防止对劳动者私人生活空间的肆意挤压。同时,面对传统“加班”认定规则难以应对数字化时代冲击的困局,离线权入法能有效填补规则漏洞,使各种“隐形加班”回归规范的轨道,进而为劳动权益的司法保护提供更完善的依据。

  就离线权入法的具体路径而言,应当在劳动法等劳动立法中,将离线权明确列入基本劳动权利范畴,尤其是未来制定劳动基准法这一劳动专门立法时,应当适应数字化时代的变迁,重构包括离线权在内的新型劳动基准制度,对离线权的定义、内容、法律责任等关键要素加以精准设计,使其成为维护劳动者休息权的可靠法源。

  同时应当看到,如何消解各方的利益冲突,是离线权入法所面临的最大挑战,这就需要厘清离线权的适用标准和边界。一方面,离线权的适用对象应当尽可能覆盖各类劳动者群体,以最大程度保护劳动者的休息权。另一方面,离线权的具体适用,应当明确划定不同工作岗位和工作场景的差异性。比如,医护、消防、供电、供水、传媒等需要提供应急服务、应对突发状况的从业人员,其离线权应当受到严格限制。再比如,用人单位在偶发情形下,在非工作时间安排劳动者处理紧急事务,以避免重大损失的发生,也有别于一般情形下的“隐形加班”,不应视为对劳动者离线权的侵犯。总之,离线权入法在强化保护劳动者休息权的同时,也要充分考虑工作岗位的特殊要求与用人单位的合理关切,尽可能实现劳动者离线权与工作时间适度弹性之间的合理平衡。

  离线权承载着劳动者对合法休息权益的深切渴望,也标示着提升劳动保护水平的时代愿景,唯有以精细的制度设计、有力的执行机制,将离线权载入法律、落地生根,才能助力劳动者免于“隐形加班”的困扰,让劳动者创造社会价值的同时,亦能畅享美好的生活,实现工作与生活的和谐共生。

打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