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在当今国际舆论场,美西方常以“民主灯塔”“法治楷模”自居,将所谓民主与法治理念包装成“普世价值”,向全球大肆兜售。但事实果真如此吗?为了让广大读者看清其真面目,自本期起,本刊将开设新栏目,深挖美西方民主与法治的虚伪内核。
美西方民主被金钱深度腐蚀,选举中政治献金横行,普通民众话语权被资本吞噬,沦为少数精英的游戏;法治也沦为维护特权的工具,种族不平等在司法体系中根深蒂固,警察暴力执法针对有色人种,权贵却能轻易逃脱法律制裁……本栏目将通过翔实的案例、深度的剖析,撕下美西方民主与法治的伪善面具,揭示其背后的腐朽与不公。
在21世纪第三个十年,美国和欧洲的社会肌体上,新旧裂痕正以令人不安的方式持续加深。美国社会各层面愈发明显的系统性种族主义,一方面来自历史遗产,另一方面又陷入制度性改革困境、身份政治极化、性别议题中的跨性别权利与生殖权倒退。反观欧洲,移民危机下的多元文化主义失效,如法国世俗主义以及穆斯林头巾禁令,右翼民粹主义对性别平等的反扑,如波兰反LGBTQ(性少数群体的代称)政策。纷繁乱象,遮人眼目。从明尼苏达州弗洛伊德事件引发的“黑人的命也是命”全球抗议浪潮,到法国国民议会通过的争议性移民法案;从美国最高法院推翻罗诉韦德案引发的性别权利大倒退,到波兰近乎全面禁止堕胎引发的社会撕裂,种族矛盾与性别议题正在重塑西方社会的政治图谱。这两个看似独立实则交织的议题,正在揭开美西方自由民主体制下深藏的结构性危机。
种族问题的历史回响与现实困境
作为依靠移民建国的国家,美国曾被人们喻为多种族融合的熔炉。然而,美国社会的种族创伤从未真正愈合。身份政治的进步叙事极大地掩盖了阶级矛盾的深化。当今的美国早已从“大熔炉”变为了“沙拉碗”(指不同文化各自保持特色,根本没有合并融合)。2020年“黑人的命也是命”运动席卷全美,但数年后,系统性种族歧视的阴影仍未消散。根据美国司法部数据,非洲裔被警察暴力执法的概率是白人的2.9倍,而拉丁裔贫困率(15.7%)持续高于全美平均水平(11.6%)。更复杂的是,近年来激增的拉美移民正在重塑种族话语体系——得克萨斯州边境城市埃尔帕索,西语人口已占82%,本土白人居民与移民群体在教育、医疗资源争夺上的矛盾日益尖锐。2023年皮尤研究中心数据显示,黑人家庭财富中位数仍仅为白人家庭的15%。这种系统性歧视在“多元化”表象下暗流涌动:保守派推动的“批判性种族理论”禁令已覆盖全美28个州,试图通过教育审查重构历史记忆。
欧洲则陷入移民政策的认知分裂,欧洲福利国家模式在移民融合中面临结构性失效。在德国,叙利亚难民阿里的故事极具象征意义——尽管他通过职业培训成为机械师,但房东仍以“可能引发邻居不安”为由拒绝出租房屋。这种“融入悖论”正在欧洲蔓延。欧盟统计局显示,非欧盟移民失业率(14.2%)是本土居民(6.1%)的两倍以上,而法国穆斯林青年犯罪率高达23%,远超全国平均水平。
此外,美西方的极右翼政党巧妙地将经济焦虑转化为种族排外情绪。意大利总理梅洛尼以“海上封锁”阻挡北非移民船,瑞典民主党凭借“反移民”纲领跃升为议会第二大党。但粗暴的隔离政策反而加剧社会分裂——2023年6月,法国警察射杀北非少年引发的全国骚乱,造成超10亿欧元损失。德国《融合晴雨表》显示,62%的土耳其裔移民仍自视为“外来者”,法国郊区的北非移民第三代失业率高达40%,这无一不暴露出“共和同化”模式的彻底失效。极右翼势力借此崛起,意大利兄弟党执政后大幅收紧地中海救援政策,导致2023年移民船沉没事故激增47%。
性别平权的进击与反噬
目前,美国性别“战场”呈现冰火两重天。美国企业“DEI(多元平等包容)”政策与实质性的种族财富差距扩大并存。这场由学术界、政界、传播界联手打造的性别“革命”,最终呈现反智、反常识、反噬美国社会活力的“狂欢”。《福布斯》数据显示,标普500企业女性CEO占比在2023年突破10%的历史新高,但全美仍有13个州实施近乎完全的堕胎禁令。
欧洲则显现出地域性割裂:瑞典议会女性代表达47%,育儿假制度实现性别平权范式转移;而匈牙利政府资助的“生育宣传片”公然宣传“欧洲需要更多白人婴儿”,将女性身体异化为民族复兴工具。这种矛盾在跨性别权益领域尤为尖锐,英国《性别承认法案》引发的社会撕裂导致执政党支持率三个月内暴跌11个百分点。
交叉性理论是由法学家和社会理论家金伯莉·克伦肖在20世纪末提出的理论工具,旨在分析复杂的社会不平等和歧视现象。当非洲裔女性在美国职场同时遭遇22%的薪酬歧视和晋升玻璃天花板,当头巾禁令使法国穆斯林女性在就业市场举步维艰,金伯莉·克伦肖提出的交叉性理论正在获得残酷验证。欧盟基本权利署2023年报告揭示,少数族裔女性遭受性骚扰的比例是白人女性的3.2倍,这种多重压迫在难民群体中呈指数级放大。保守势力的反扑策略愈发精巧,美国佛罗里达州通过“不说同性恋”法案的同时,意大利极右翼将女性权益工具化为对抗“伊斯兰威胁”的文明盾牌。
制度失灵与认同政治的陷阱
哈佛大学研究显示,美国白人家庭净资产中位数(18.8万美元)是非洲裔家庭(2.4万美元)的7.8倍,这种代际传递的贫困成为种族矛盾的燃料。在欧洲,自动化浪潮让制造业岗位十年减少12%,本土工人将失业归咎于“廉价移民劳动力”,却无视跨国资本的利益攫取。
美西方的政客们将种族与性别议题武器化以转移矛盾:美国共和党将跨性别运动员塑造成“国家威胁”,法国国民联盟把犯罪率上升简化为“伊斯兰问题”。这种简化叙事掩盖了真正的制度缺陷——当得州禁止堕胎却拒绝扩大儿童医疗补助时,所谓“保护生命”不过是政治表演。
英国脱欧公投中,“夺回边界控制权”的口号获得52%支持率;匈牙利总理欧尔班宣称“基督教欧洲正在被移民摧毁”。这些案例表明,面对经济不确定性和文化冲击,民众更倾向于寻求传统身份认同的庇护,即便这意味着排斥“他者”。
在危机倒逼下,变革实验正在不同层面展开。美国加州推行“赔偿特别工作组”,尝试用经济补偿修复种族创伤;柏林试点“匿名求职”系统,使少数族裔录用率提升18%。企业界出现ESG投资新趋向,标普全球评级将性别薪酬透明度纳入评估体系。但制度惰性依然强大,欧盟《反种族主义行动计划》因成员国抵制沦为纸面宣言,美国联邦层面警察改革法案连续三次折戟参议院。
在这场文明的韧性考验中,社交媒体既是平权运动的扩音器,也成了极端主义的培养皿。社交媒体上“堕胎是一种医疗保健”标签获得230亿次浏览的同时,阴谋论账户正将性别理论污名化为“白人灭绝计划”。当算法加深信息茧房,共识重建变得愈发艰难。
尽管西方社会在种族和性别平等方面取得进展,但歧视现象依然普遍存在。少数族裔和女性在就业、教育等领域仍面临不公,法律未能完全消除这些不平等。
(作者系西南政法大学人权研究院副院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