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权领域唯一专业网站
首页>出版物>《人权》杂志

加强人权研究 构建中国人权自主知识体系

来源:《人权》2025年第1期作者:白玛赤林
字号:默认超大| 打印|

加强人权研究 构建中国人权自主知识体系

白玛赤林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坚持‘两个结合’,扎根中国大地、赓续中华文脉、厚植学术根基”“加快构建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自主知识体系”“要依托我国人权事业发展的生动实践,提炼原创性概念,发展我国人权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在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中,我们应当也必须更加坚定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自觉和道路自信,加强人权研究,形成从中国出发、有中国表达的人权理论体系和范式,构建中国人权自主知识体系。

一、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尊重和保障人权重要论述是构建中国人权自主知识体系的根本遵循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围绕尊重和保障人权发表的一系列重要论述,立意高远、内涵丰富、思想深刻,是马克思主义人权观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是最大的人权理论原创性成果,更是世界人权思想宝库中的光辉篇章。构建中国人权自主知识体系,首要和最重要的任务是研究阐释好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人权的重要论述,以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论述为指引,深入推动中国人权学术体系建设。

我们要在学理化阐释、学术化表达、体系化构建上下功夫,对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人权新概念新理念新论断进行系统阐释和深度解读,做好政治话语的学术转化,把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论述中的原理性成果转化为知识话语、研究范式、学术理论,推进社会普及和域外传播。学理化阐释,就是要避免“标注性研究”,要对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以人民为中心”“人民幸福生活是最大的人权”“生存权发展权是首要的基本人权”“全过程人民民主”“人类命运共同体”等重要命题和概念进行理论提炼,培育具有世界意义的学术增长点。学术化表达,就是要防止“宣介型研究”,要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人权的重要讲话、批示、谈话等进行学术创造和话语转换,提升理论的解释力、穿透力、影响力。体系化构建,就是要摒弃“碎片化研究”,要坚持系统观念和方法,以集成思维梳理有关概念、范畴、判断、命题,并将其置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体系中进行整体化阐释和全景式研究,全面把握习近平总书记思想的渊源脉络、本质特征、内在要求,形成内在融贯的理论体系和知识体系。

近年来,中国人权研究会组织各研究机构和专家学者聚焦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尊重和保障人权重要论述,以课题、论文、专著等形式产出大量研究成果,其中数十篇围绕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尊重和保障人权重要论述的生成逻辑、核心要义、价值意蕴、国际传播以及具体论述内容的高质量学术论文将于近期结集出版。《人权》杂志常设专栏“学习贯彻习近平关于尊重和保障人权重要论述”专题,刊发了一批优秀论文,发挥了很好的引领带动作用。人权研究界要把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论述的研究阐释作为重中之重,在提高学理深度、思想高度、思维广度上继续下功夫,持续推出一批有分量的学术研究成果,不断增强中国人权的理论厚度和学术厚度。要继续用好这些既有平台抓手,积极创设新的平台渠道,给这个领域的研究成果更多发表机会和正向激励,形成良好的研究氛围。

二、当代中国人权观是构建中国人权自主知识体系的主要内容

当代中国人权观根植于党的百年奋斗,形成于新时代以来的伟大变革,不仅为中国人权事业发展提供了科学指导和行动指南,也为推动全球人权治理提供了中国智慧、中国方案和中国力量。近几年来,专家学者从当代中国人权观的丰富内涵、实践成就、全球贡献和发展动力等多个角度撰写发表了大量学术论文,“当代中国人权观研究”重大课题也在高质量推进中。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理论的飞跃“归根到底要体现在回答实践问题、引领实践发展上”。人权理论研究和人权实践发展相辅相成,相互增益。我们要深入社会—历史的现实之中,深入当今中国的现实之中,推动人权实践理论化、人权理论体系化,以学术话语讲好中国人权之治。要以系统性学理对外阐明当代中国人权观,围绕生成逻辑、实践导向以及马克思主义人权观在当代中国的新发展等,还原人类追求民主、自由、人权之本意并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扩大国际社会对中国制度、中国人权发展道路的认知认同,唱响中国人权核心价值理念。要以系统性学理总结我们党团结带领人民尊重和保障人权的成功经验,对中国人权发展的历史成就进行理论概括,讲清楚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国人权事业发展和中国人民享有更加充分人权的根本保障。要以系统性学理阐释中国式现代化的人权意涵,以社会现实中的“真问题”“真需求”为导向,积极介入和回应现实需要与时代命题。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的300多项改革举措,涉及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等各方面,既是进一步以中国式现代化推进民族复兴的综合路线图,也是推动人权事业全面发展的行动宣言书,有力彰显了中国人权发展道路的时代性、原创性、优越性,为我们人权理论研究提供了丰富的素材。下一步,中国人权研究会将继续通过发布课题、举行理论研讨等多种方式组织专家学者开展当代中国人权观研究,努力产出高水准的学术成果。

三、中国数千年人权史是构建中国人权自主知识体系的丰厚资源

尽管人权概念产生于14世纪的欧洲,但人权理念在包括中华文明在内的各大文明体更早的发展进程中都有所蕴含和体现。联合国人权高专图尔克在最近的一篇演讲中提到,《世界人权宣言》蕴涵了多种文化和历史的集体智慧,包括非洲人民关于相互依存、合作和集体责任的价值观、伊斯兰教对人类尊严和互爱共享的重视、亚洲人民关于和谐一体的精神传统、许多拉丁美洲人士对人权普遍性和不可分割性的坚持,等等。今年9月中国人权研究会代表团访问墨西哥、智利和巴西,中外双方在交流中都不约而同地谈到传统人权理念对当代人权思想和道路的影响。在智利安德烈斯·贝略大学参加双方共同举办的学术研讨会时,主持人马塔先生专门提到,2014年就在同一间会议室曾举行过题为“苏格拉底和孔子在21世纪带给我们什么?”的研讨会,探讨两位先贤的思想对当代的滋养和启示。

中国人权自主知识体系根植于五千年文明史,传统人权思想资源及其独到价值,内在推动了当代中国人权事业发展,蕴含着深刻的“道路自觉”。要精心开展“中国人权史研究(文明起源—1921年)”重大课题研究工作。2024年11月,中国人权研究会在湖南大学岳麓书院举办了“中华典籍中的人权理念”国际学术研讨会,200余名各界嘉宾参会研讨,近140篇论文纵贯古今、汇通中西。这是海内外思想界首次大规模集中阐释中华文明蕴含人权理念的盛会,形成了丰硕成果。大家一致认为,中华文化历来强调对人的尊重和关怀,虽然没有出现“人权”概念,但都蕴含着丰富的民本思想、仁爱价值和治理智慧。中国传统人权理念,也为世界人权文明贡献了重要的思想和价值。

我们要继续推进人权领域的“第二个结合”,总结阐发可供当代人权理论和实践吸收利用的本土资源,实现传统人权思想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一方面,要立足史实,加强中国人权文明史理论攻关研究。坚持自主意识,构建自主叙事,全面盘点史料,聚焦人的生存与发展、人的尊严与价值等人权本源问题展开研究,科学揭示中国人权发展的历史谱系,讲深讲透中国人权事业发展的历史智慧与内生动力。另一方面,要着眼史论,推动传统人权理念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阐释中国人权文明的源流与发展,不能停留于循章摘句式的片段化引用,而是要在“史料”“史实”的基础上,强化“史论”提炼意识。要对中华传统思想中蕴含的鲜明的人权理念进一步归纳和提炼,就像由“民为邦本”到“以人民为中心”、由“协和万邦”到“人类命运共同体”这样,用现代话语表达出来,并且到国际上去叫响。

四、放眼全球汇通中外是构建中国人权自主知识体系的重要面向

当今世界,人权是联合国三大支柱之一,是重要的国际话题。人权立场的交锋,人权话语的激荡,人权观念的碰撞,主要发生在国际场域。人权学术研究不能对西方人权理论亦步亦趋,也不能固步自封。以开放包容的姿态和开阔的全球视野,与国际人权研究“同频共振”,抢占国际人权理论高地,是构建中国人权自主知识体系的现实需要,也是必然要求。

近年来,中国人权理论研究致力于为解决人类普遍问题提供答案,为推进全球人权治理作出贡献。在学术影响力扩展上,越来越多的中国人权专家学者在国际学术期刊发文,以融通中外的学术话语阐释中国人权理念与实践。在多边机制发声上,中国人权研究会作为享有联合国经社理事会咨商地位的社会组织,常年组织代表团参加联合国人权理事会届会、联大三委等多边机制会议和活动,通过大会发言、举办边会、双边会见、举行讲座、接受媒体采访等多种形式积极发声。在参与国际规则制定上,多位中国学者进入联合国人权理事会特别程序、联合国禁止酷刑委员会等担任专家或委员,推动相关国际人权法规范纳入中国视角,我国在联合国人权机构的话语权不断提升。

当前,世界格局正处于大动荡、大变化的时期,全球人权治理面临巨大挑战,人权问题纷繁复杂、层出不穷、新旧交织且相互嵌套。要加强联合国人权多边机制研究。密切追踪联合国人权理事会等国际机制的议题、报告及最新动向,既要关注发展权、劳动权、公民权利及政治权利、妇女儿童等特定群体权利保障等传统议题,也要加大力量研究数字人权、环境人权、科技与人权、工商业与人权等新兴议题。要加强人权区域国别研究。准确把握我国外部环境的基本态势,深度分析国际人权形势动态、趋势及演变规律,持续研究对象国历史文化、民族宗教、社会思潮等深层次因素,形成面向重点区域、重点国家和重要国际组织的系统研究成果。

人权研究面对的是人类最根本最重大的问题,没有哪一个传统学科可以完全胜任。只有运用多学科理论和方法,组建跨学科研究团队,搭建跨学科研究平台,才能从学科化的“单一叙事”转向跨学科的“整体叙事”,在交叉、对话、融合中实现多维延展和深化。积极推动人权学科建设,加快构建人权学科专业体系、课程教材体系和教育教学体系,拓展研究领域,提升培养质量,为构建中国人权自主知识体系提供充分的学科支持和高素质的理论人才。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类社会每一次重大跃进,人类文明每一次重大发展,都离不开哲学社会科学的知识变革和思想先导。”国家人权教育与培训基地和各研究机构要主动担负起中国人权知识变革和思想先导主力军的作用,以“续学脉”的历史责任,“究学理”的理论自觉,“立学派”的主体担当,不断推进知识创新、理论创新、方法创新,创造属于中国也属于世界、属于我们这个时代也属于历史和未来的中国人权自主知识体系,为丰富人类人权文明贡献中国学人的思想和智慧。

(作者:白玛赤林,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中国人权研究会会长。)

(本文摘自2024年12月17日白玛赤林会长在国家人权教育与培训基地建设交流会上的讲话。)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