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权领域唯一专业网站
首页>要闻>评论

统筹“三协同”,推进西藏教育事业高质量发展

2025-02-11 10:41:38来源:中国民族报作者:张会庆
字号:默认超大| 打印|

西藏职业技术学院学生在产教融合实践实训基地学习陶瓷绘画技术。 来源:西藏职业技术学院

近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并发出通知,要求各地区各部门结合实际认真贯彻落实。教育是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之基。改变西藏面貌,根本要靠教育。当前,西藏正处于推进长治久安和高质量发展、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西藏的关键时期。要深刻认识制约西藏经济社会发展的多种因素中,人口人心人才问题是重要因素,充分发挥教育在解决人口人心人才问题中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把教育作为人口高素质发展的基础性工程,全面提高人口科学文化素质、思想道德素质和健康素质,更好支撑西藏现代化建设。要统筹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继续教育协同创新(以下简称“统筹‘三协同’”),推进职普融通、产教融合、科教融汇,推动西藏教育事业高质量发展。

解决历史欠账,补齐教育短板

西藏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一部分。20世纪50年代之前,西藏处于政教合一的封建农奴制统治之下,神权至上,官家、贵族、寺院三位一体,牢牢控制着西藏的资源和财富,人民灾难深重,毫无自由可言。在旧西藏,接受教育的绝大多数是贵族子弟,占西藏总人口95%的农奴和奴隶没有受教育的权利,青壮年文盲率高达95%。新中国成立以后,西藏历经和平解放、民主改革、自治区成立、改革开放等重要历史发展阶段,走上了与全国一道快速发展的轨道。现在,西藏已经形成了涵盖学前教育、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继续教育、特殊教育的比较完整的现代教育体系。

纵观西藏教育发展历程,将新旧西藏教育进行对比,更能深刻体会到其间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巨变。在这一过程中,各族群众持续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充满对美好生活的憧憬,加强学习、提升自我发展能力的意愿也愈发强烈,对西藏各类型教育的需求与日俱增,由此逐渐形成了一种良性循环,有力地驱动着西藏教育事业不断向前发展。

然而,由于特殊的地理条件和历史原因,相对内地发达地区,西藏教育在观念、基础设施建设、师资力量等方面仍有较大差距。尤其是西藏的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继续教育起步相对较晚,底子薄,基础弱,质量需要提升。对此,要抓重点、克难点,统筹“三协同”,进一步打破不同教育类型之间的壁垒,最大化发挥教育资源整合效应,实现“1+1+1>3”,更好满足不同群体不同人生阶段的教育需求。

加强理论研究,深化教育综合改革

统筹“三协同”,是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的题中应有之义。其关键在于将职业教育、高等教育与继续教育视为一个有机整体,通过有效的政策引导、充足的经费支持、完善的体制机制等,推动这三大教育板块相互交融、资源共享、彼此促进。要深化理论研究,深入探讨以统筹“三协同”为载体推动西藏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内在机理,精准定位深化西藏教育综合改革的出发点、切入点、着重点与落脚点,实现各类型教育资源深度整合、优化配置,完善人才培养体系,促进产业与教育深度融合,增强西藏教育的动态适应性与创新能力,更好满足社会对多样化人才的需求与个人成才的愿望。要关注统筹“三协同”体现的全局性、发展的动态性以及问题的复杂性,不仅要解决好眼前所面临的问题,还要高瞻远瞩,有效应对未来可能出现的新情况与新挑战。

统筹“三协同”是一项长期而复杂的系统性工程,要以全面综合的视角,对各教育类型之间的关系进行研究,既看到各教育类型的特点与优势,又探索其内在联系与发展规律,守正创新,持续调整与优化策略。坚持问题导向和目标导向,借鉴其他地区的成功经验,精准有效地解决实际问题。要立足教育实现现代化以及建构现代教育体系的发展需求,促进人人出彩以及人的可持续发展,在尊重职业教育、高等教育与继续教育各自育人规律的前提下,一方面,注重三者间的分工,及时根据经济社会需求结构变化调整人才培养和供给结构;另一方面,注重三者间的协同,职业教育要加强文化知识教育,高等教育要提升学生技能水平,继续教育要兼顾知识技能和文化素养教育。

明确实践路径,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发展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要全方位、深层次发挥统筹“三协同”整体效能,一体推进教育发展、科技创新、人才培养,大力促进西藏人力资源深度开发,显著提升西藏劳动者的综合素质,推动教育、科技、人才的良性互动循环,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西藏提供人才和智力支撑。

完善体制机制。要坚持不懈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扎实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引导广大师生增进“五个认同”,自觉维护祖国统一、加强民族团结,进一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坚定不移落实好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紧紧围绕培养什么样的人、怎么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高教育教学水平,努力培养爱党爱国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坚持系统思维,强化前瞻性思考与全局性谋划,加强顶层设计,健全一体推进教育发展、科技创新、人才培养工作机制,明确责任主体和任务分工。加强政策扶持,促进各教育类型优势互补、交叉融合,全方位增强教育链、人才链、创新链、产业链耦合效应。以就业、创业为导向,鼓励和引导社会力量投身西藏教育事业,发展教育新业态。

提升教育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能力。要优化高等教育布局,聚焦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和高质量发展,不断优化学科专业设置,找准优势、扬长避短,加强基础学科、特色学科、优势学科建设,强化理工农医等急需紧缺专业建设,打造一批具有国内乃至国际影响力的学科,增强西藏教育竞争力。不断提高创新能力,持续产出更多引领新质生产力发展的科研成果,提升科研成果转化能力。积极构建产教融合的职业教育体系,坚持面向市场、服务发展、促进就业的办学方向,发展现代职业教育,构建职普融通、产教融合的职业教育体系,推动职业教育与区域发展相协调、与产业布局相衔接。推进校企合作,以订单式培养等形式,提高学生就业创业竞争力。构建纵向贯通、横向融通的终身教育体系,优化现代课程体系,推进“1+X”证书制度改革,加强实践教学,为西藏高质量发展持续培养输送大批高素质劳动者、技术技能型人才与高层次专门人才。建立健全各类学校协同机制,组建西藏高等研究院和产教融合联盟,建立具有高原特色的产学研合作基地。优化西藏教育数字化发展布局,全力协同弥合数字鸿沟,运用数字技术,为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继续教育赋能,促进其各展其长、互通有无、资源共享。

培养造就新时代高水平教师队伍。要高度重视并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升“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水平。积极促进职业教育、高等教育和继续教育从教者深度协作,鼓励开展协同教研活动与跨校任教,有效提高各类教师的教学能力与科研能力,实现教学方法与教学模式创新。完善教师评价体系,突出教育教学实绩考察,建立能者上、庸者下、劣者汰的教师晋升、转岗和退出机制。深入实施“育引用留”四大工程,加大区内院校培养教师力度。提升教育援藏精准度,通过各方支援与协作,为教师提供更丰富的资源和更广阔的平台,引导教师开展科研创新项目联合攻关,不断提高教师能力素质,促进西藏教育质量提升。

(作者系西藏民族大学教育学院教授)

打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