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权领域唯一专业网站

“回顾95世妇会 迎接2025年全球妇女峰会”专家座谈会在京召开

2025-02-06 16:56:15来源:性别研究视界公众号作者:吕永洁
字号:默认超大| 打印|

1月7日,受国务院妇女儿童工作委员会办公室委托,全国妇联妇女研究所和中国妇女研究会在京召开“回顾95世妇会 迎接2025年全球妇女峰会”专家座谈会,邀请亲历95世妇会并长期致力于中国男女平等和妇女发展事业的专家,共同回溯95世妇会盛况、交流亲历感受、研讨95世妇会召开30年来中国妇女事业发展取得的成就、经验以及对未来的展望。会议由全国妇联妇女研究所所长、中国妇女研究会秘书长郭晔主持。

座谈会现场

第十四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代表资格审查委员会委员,全国妇联原副主席谭琳分享了30年前作为南开大学青年教授参与世妇会的感受和经历。她指出,95世妇会是一个历史性盛会,改写了很多人的命运。作为亲历者,95年世妇会使其增长见识、解放思想,并开始从多学科视角研究妇女问题。在当时的国际形势下,世妇会与人发大会、环发大会、社发大会的精神一脉相承。世妇会不仅仅是当年召开的一场会议,也包含从会议筹备到召开,再到后续每5年一次的纪念活动。在此过程中,有世妇会的理念、精神、方法的传承,也有妇女研究的不断深化,妇女研究队伍的不断壮大。因此,纪念北京世妇会召开30周年,应该把它当作一个过程,把它与妇女发展工作、维权工作紧密结合起来,把宣传《北京宣言》和《行动纲领》与宣传中国案例、中国经验结合起来。

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研究员卜卫表示,95世妇会带给她的最大意义,是让她意识到了媒介与性别研究的重要性,传播行动主义的研究带给她带来了很大影响。通过世妇会,她开始接触“赋权”“另类媒介”“适宜媒介”等概念,逐步学习和实践社会性别主流化。在此后的职业生涯中,聚焦社会组织的传播倡导、反家庭暴力、乡村女性的数字素养等议题,开展了多项研究。

中国妇女报社原总编辑卢小飞表示,在世妇会的影响下,政府持续推进各领域的性别平等工作,女性参政、女性健康、女性教育等方面取得显著成效。世妇会后,她投身推动社会性别平等理念的传播事业,搭建由中国妇女报、社科院新闻研究所、中国妇女发展基金会三家联合主办的年度性别平等新闻事件推举讨论平台,这项工作一定程度上改变了许多新闻界人士的性别观念。她指出,如今的年轻一代性别意识更加鲜明,性别平等的理念在新闻界乃至全社会得以传播。

北京大学中外妇女研究中心原副主任、教授魏国英分享了北大在95世妇会中筹办全国妇联交办的“妇女与传统文化”非政府论坛的历史。她指出,95世妇会后,随着女性研究和教学的发展,北大意识到建立独立女性交叉学科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并开始从学理构建、学科建制两个方面推进女性学学科建设。1998年女性学在北大成为三级学科,2006年升格为二级学科,这其中北大付出了诸多努力,也为国内其他高校跟进设立相关专业点提供了借鉴。她表示,当下女性学学科建设整体仍较微弱,建议在推进学科建制的同时必须要大力推进学科理论的构建,特别是马克思主义妇女理论及其中国化时代化理论的研究,这是中国女性学学科建设的魂和根。

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研究员陈明侠表示,95世妇会对知识界的妇女和妇女工作者产生了很大的震动,揭开了中国性别纳入主流化的序幕,促进了群体社会性别意识的觉醒,推进了中国的妇女解放运动。世妇会后,她致力于反家庭暴力工作,通过课题项目和建立“反家暴网络”,与各方力量一起共同推动《反家庭暴力法》的出台。她指出,95世妇会让民众认识到家庭暴力是关乎妇女人权的问题,是不可取的。她建议,继续以项目带动实践,加强集体活动组织,凝聚妇女力量,持续发挥95世妇会带来的积极影响。

中国社会科学院国际法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朱晓青在95世妇会上参与了“妇女与人权”论坛和女检察官协会的妇女法律论坛。她表示95世妇会拓展了其研究妇女与人权的思路,一方面,研究国际人权法要更多将中国法律与国际接轨,另一方面,除理论研究外,要积极参与反家庭暴力网络等实务工作,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全国妇联妇女研究所原副所长、研究员肖扬介绍了95世妇会召开的历史背景与意义。她指出,当时召开世妇会源自中国政府谋求开放创新,打破西方制裁,为改革开放创造良好的国际环境。95世妇会前后中国妇女发展实现诸多进展,如1993年国务院妇女儿童工作委员会正式成立;1994年第一部妇女白皮书《中国妇女的状况》发布;1995年第一部《中国妇女发展纲要》颁布实施;同年,江泽民同志在95世妇会上提出男女平等基本国国策……这些既是世妇会召开的重要背景,也有力地说明了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将妇女利益放置于国家高度的政治智慧与勇气。她指出,当前要将世妇会所彰显的以人民为中心、以妇女为本的理念落到实处,让弱势的妇女群体平等享有社会发展成果;做有温度的研究,以研究影响决策,以行动改变现状,以学术关怀社会。

中国婚姻家庭研究会副会长、中国法学会婚姻家庭法学研究会会长、中国政法大学人权研究院教授夏吟兰表示,95世妇会影响深远。一是推动了中国妇女研究和实务工作的发展,产出了一大批成果;二是促进了一批具有女性主义理念的理论工作者和实务工作者的形成;三是促进了妇女法学发展;四是孕育了一批妇女非政府组织,推动了公共决策和立法实践。

北京大学法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马忆南认为95世妇会对中国妇女及运动、妇女法律政策产生了多维度且意义深远的影响。在理论、观念层面,95世妇会带来大量妇女解放的相关理论、观念、学说、口号等。中国学者持续深入研究,历经去粗取精、去伪存真,逐步实现外来妇女理念在中国的本土化解读、改造和发展。在法律政策层面,既推动诸多新法律的起草,也在政策制定中吸纳女性主义的前沿内容。在机制和机构层面,《妇女权益保障法》所确立的约谈机制、公益诉讼机制、性骚扰投诉机制等的设立和有效实施,以及大量性别领域NGO的涌现,都是非常大的进步。

中华女子学院教授、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李洪涛分享了95世妇会对其开展社会工作的影响。她认为,社会性别不仅关注妇女问题,还关注性别关系,而传统刻板的性别观念对男女均造成发展受限、处境艰难的困境。为此,她在近年的服务、培训、项目设计等工作中,尤其注重从个人、家庭等多层面融入性别视角。她指出,当下,党中央和国务院多次提出加强家庭家教家风建设。妇女研究者和实务工作者应找准着眼点,在培训、项目设计等环节中发挥能动性,做出更有性别敏感的阐释。同时,也要让男性意识到性别平等也关乎他们的自身利益、生存状态和选择。这是一个长期过程,需推动政府相关部门接纳并在工作中落实这一理念。

北京市朝阳区康众卫生教育服务中心高级研究员蔡一平分享了参与95世妇会后在全球南方妇女组织工作多年的心得体会。她认为,95世妇会所倡导的性别平等、赋权等理念,已然成为中国重要的政治财富,要以纪念“北京+30”为重要契机进一步推动妇女事业高质量发展。她建议,中国应秉持南方立场,融合性别视角与主流化手段,精准锚定自身在国际妇女运动版图中的坐标,讲好中国妇女发展故事,为南方国家乃至全球提供更多宝贵借鉴。

全国妇联妇女研究所原副所长、研究员姜秀花表示,《行动纲领》与《北京宣言》成为她认识和理解中国妇女运动并与国际妇女运动互鉴共融的关键桥梁。95世妇会为中国妇女及妇女研究打开窗口、开拓视野。正如联合国秘书长加利的特别代表、联合国副秘书长基塔尼在世妇会开幕式上所指出的,这次会议奠定了中国与联合国关系的新时代,是联合国妇女工作史上的一个里程碑,是一系列全球会议的高潮。她指出,目前没有召开第五次世妇会,一是95世妇会《行动纲领》确定的性别平等框架式非常完善且具有前瞻性;二是实现这一目标仍面临重重挑战。当下,需要考虑如何将妇女工作放置优先地位、如何进一步强化各级党委和政府的性别主流化意识等问题。

北京大学社会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佟新回顾了以双重身份参与95世妇会的经历。一是受王行娟老师感召进入妇女研究领域,参与了聚焦家庭暴力议题的论坛;二是作为北京团成员,与非妇女研究领域的优秀女性共处。她认为,世妇会召开30年来,中国在妇女的法律政策领域取得了辉煌成就,具有重要影响力。同时,95世妇会对知识女性有着重要意义,促进她们形成了相互支持的组织网络。如今面对新自由主义下独立思考的年轻女性,如何让95世妇会的精神财富与她们对话非常重要,但也是一种挑战。

全国妇联妇女研究所原副所长、研究员刘伯红表示,95世妇会期间制定的目标对中国乃至全世界推动妇女发展具有里程碑意义。她认为,尽管我们的反家庭暴力工作有了巨大的进步,但仅仅反对家庭暴力是不够的,要反对针对妇女一切形式的暴力或性别暴力。不仅在家庭领域要消除一切形式的暴力,在社会领域也要消除工作场所、社会社区和教育机构中的暴力,同时还要消除国家对妇女的暴力(如国家发动战争时对妇女的侵犯等)。她指出,当前,距95世妇会提出的12个关切领域的目标还存在一定差距,要继续总结中国经验,同时注重分析中国在相关领域与国际标准还存在哪些差距,持续推进相关工作,努力缩小差距。

全国妇联妇女研究所所长、中国妇女研究会秘书长郭晔在主持时表示,通过专家们分享亲历95世妇会的感受与思考,我们感受到大家对妇女工作饱含的深厚情感和强烈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北京+30”是推动妇女研究的契机,我们需要以此为出发点,继续共同交流碰撞,凝聚促进妇女发展的共识。

座谈会现场

打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