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7月26日举办的“2022·北京人权论坛”上,原中央党校副校长李君如通过一个小小的外媒报道谈及人权的基本问题。他说,7月15日,澳大利亚《悉尼先驱晨报》网站的一篇文章报道了斐济当地的一家农场正在通过种植由中国援助的菌草创造财富,当地农民对中国政府表示感谢。“中国援助斐济的这一株株菌草,让斐济人民享受到了最基本的生存权和发展权。”李君如在当天的大会发言中表示,中国作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发展中国家,愿意和世界各国人民分享人权保障经验,推动全球人权治理向着更加公平、公正、合理、包容的方向发展。
此次论坛由中国人权研究会和中国人权发展基金会共同主办,来自近70个国家以及联合国等国际组织的高级官员、专家学者和驻华使节代表等近200人出席论坛,围绕“公平公正合理包容:携手推动人权事业发展”这一主题畅所欲言、深入交流。
人民幸福生活是最大的人权
2022年5月25日,习近平主席在北京以视频方式会见联合国人权事务高级专员巴切莱特,结合中国历史和文化,深入阐述了事关中国人权事业发展的重大问题,表明了中国致力于全方位维护和保障人权的原则立场。
“在推进人权事业发展实践中,中国把马克思主义人权观同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借鉴人类优秀文明成果,走出一条顺应时代潮流、适合本国国情的人权发展道路。”西南政法大学人权研究院执行院长、教授张永和表示,当今的中国,人民享有更加广泛、更加充分、更加全面的民主权利。“中国人民的人权得到前所未有的保障。”
“中国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使近1亿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区域性整体贫困得到解决,完成了消除绝对贫困的艰巨任务。这本身就是人权保障的巨大成功。”阿根廷驻华大使牛望道表示,走适合自己的人权发展道路,是国际人权事业健康发展的重要基础,14亿多中国人民的人权得到前所未有的保障,这本身就是对国际人权事业进步作出的巨大贡献。“中国坚持将人权普遍性原则同中国实际相结合,坚持把生存权、发展权作为首要的基本人权,为各国特别是广大发展中国家人权事业发展提供了重要经验。”
“中国的人权不仅是让老百姓吃饱饭、消除极端贫困,还包括不断改善14亿人口的生活条件。因此,习近平主席指出中国现阶段发展的本质是‘共同富裕’。” 阿根廷战略研究所所长豪尔赫·卡斯特罗强调,“这决不意味着要回到那种建立在贫穷基础上的平均主义,而是借助经济持续发展的良机,系统性拓展经济发展和中国社会各阶层的个人发展机会,推动生产力和人均收入达到最高水平。”
豪尔赫·卡斯特罗表示,2004年中国将保障人权写入宪法,2007年又将“尊重和保障人权”正式载入《中国共产党章程》,这是中国人权事业的巨大进步。特别是中共十八大召开以来,中国人权事业无论是实践上还是理论上都积累了他国可以借鉴的丰富经验。“之所以能取得这些成就,是因为习近平主席多次指出‘人民幸福生活是最大的人权’,尊重和保障人权已成为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重要原则。”
在推动世界安全中保障人权
安全是促进发展、保护人权的前提。近年来,乌克兰危机等地区冲突频发,在全球引发了严重的粮食危机和能源危机,各国人民的生存权和发展权也受到直接威胁。多项研究报告显示,2022年全球能源价格涨幅将达到50%以上,亚洲和非洲近9000万人无力负担满足基本需求的能源支出;包括农业在内的非能源价格上涨近20%,预计未来几年全球饥饿人口将超过3亿人。这些人道主义危机的出现,再次警示世界:没有安全,保护人权便是空谈;只有安全基础上的发展,才是可持续的发展,才能真正保护和促进人权。
习近平主席于2013年提出“一带一路”倡议,主张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这一包容性概念面向全球所有人民和所有国家,体现了人权和民主的真正理念。
在瑞典“一带一路”执行小组副主席侯赛因·阿斯卡里看来,“一带一路”倡议是一个团结世界人民、促进全球经济发展、维护世界安全的倡议,“它能够为人类构建起促进发展权的世界秩序,为更多发展中国家解决资金短缺、基础设施不足、熟练劳动力短缺三个发展瓶颈”。 他认为,“一带一路”倡议为其他国家提供了经济发展的机遇,“是保障生存权和发展权,消除饥饿、贫困和疾病的完美工具”。
侯赛因·阿斯卡里还认为,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目标必须被视为人权目标,“因为如果不解决这些障碍,人类的尊严就会受到损害,还必须记住,没有经济发展就没有和平,没有和平就不能更好地保障人权”。对此,他建议各方统筹发展和安全,推动落实全球安全倡议,倡导共同、合作、可持续的安全观,为全球共同发展营造安全环境,为保护和促进人权奠定基础条件。
为全球人权治理贡献中国方案
习近平主席多次强调,中国人民愿同各国人民一道,秉持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的人类共同价值,维护人的尊严和权利,推动形成更加公正、合理、包容的全球人权治理,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开创世界美好未来。
近年来,“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写入联合国人权理事会决议,中国提出的“发展对享有所有人权的贡献”“在人权领域促进合作共赢”等决议,赢得国际社会广泛赞同和支持。
巴基斯坦《每日团结报》总编塔希尔·法鲁克说,全球肆虐的新冠肺炎疫情让他对习近平主席提出的“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印象深刻。他说,“病毒没有国界,疫情不分种族,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方面,人类是一个命运共同体。”他高度赞赏中国在与全球共同抗击疫情中的通力合作。“中国宣布向最不发达国家和其他疫情严重的国家提供一揽子人道主义和发展援助,这充分体现了生命至上的人道主义,是推动世界人权保障的最好范例”。
利比里亚众议长布法尔·钱伯斯从中国的各项援助、对他国妇女儿童权益保障事业的参与和支持、维和行动等方面,高度赞扬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为解决全球人权问题作出的努力,认为中国是促进和维护全球人权的强大力量。“在利比里亚长期内战期间,中国维和部队不仅为利比里亚人民带来了和平与安全,更为利比里亚巩固长远的稳定形势提供了帮助,特别是在经贸、农业、教育等方面,为利比里亚提供了各种条件与支持。”
前英国伦敦经济与商业政策署署长、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高级研究员罗思义认为,中国的人权理念注重实际效果,在消除绝对贫困、妇女权益保障、新冠肺炎疫情下保障人民生命健康权等方面成果卓著,为改善世界人权状况作出了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