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权领域唯一专业网站
首页>出版物>《人权》杂志

山东大学人权研究中心

来源:《人权》2014年第2期
字号:默认超大| 打印|
  一、发展简况
 
  山东大学人权研究中心(简称“中心”)的前身是1990年山东大学成立的“人权研究室”。它是中国最早建立的人权研究机构之一。1994年,山东大学决定将人权研究室升格为山东大学人权研究中心,并由徐显明教授担任第一届中心主任。为了推动中国人权法学成为一门显学和更为集中地展示中国人权法学方面的研究成果,中心于1998年创办了代表国内人权法学研究最高水平的CSSCI来源集刊《人权研究》。2005年,中心为依托,以人权法学为主要研究方向成功申报了山东省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宪政与政治文明研究基地。2011年,山东大学成立了软法与人权研究中心。该中心与山东大学人权研究中心为平行研究机构,设有一套完整的管理体系以保障其运行。十届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人权研究会会长罗豪才教授出任中心名誉主任。2013年,中心获批山东省“泰山学者”岗建设单位。在近25年的发展过程中,中心始终坚持“法治的真谛是人权”这一信念,通过不懈努力,已经成为了中国人权研究的重镇、人权法学方向人才培养的摇篮、国家人权战略实施的智库、人权研究国际交流的窗口。[page]
 
  

  2011年11月15日,山东大学软法与人权研究中心成立,十届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人权研究会会长罗豪才出席揭牌仪式,并出任中心名誉主席。

  二、组织机构

  中心是一个集科学研究、人才培养、社会服务、国际交流为一体的综合性机构,并根据实际需要主要下设以下几个机构:(1)下设人权哲学、人权史、公民权利与政治权利、经社文权利和国际人道法五个专业研究室,主要负责人权法学的基础理论和实务方面的学术研究、学术交流和学生培养工作。(2)并行设置了山东大学软法与人权研究中心,主要负责国家立法中非强制性规范、政治组织创制的各种自律规范、社会共同体创制的各类自治规范所体现出来的人权问题和人权意识的研究。(3)成立了《人权研究》编辑部,主要负责集中展示中国人权法学方面研究的最新成果。自2001年出版第一卷以来,已连续出版12卷。由于始终坚持“严要求、高水准、重学术”的办刊理念,该刊在学术界获得了良好声誉。

  三、科研团队

  经过近二十五年的发展,中心聚集了一批以人权法学为专门研究方向,并极具学术、社会影响力或者学术潜力的科研人才。中心现有专职研究人员18人,其中山东大学人文社科一级教授2人,教授6人,副教授8人;具有外国国籍的青年学者2人;“全国跨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首批入选专家1人;全国“十大杰出青年法学家”1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入选3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3人;泰山学者特聘教授1人。

  四、科研特色

  中心充分利用山东大学文史见长的优势,始终坚持人权基础理论研究与人权对策研究相结合的发展思路,逐步形成了自己的科研特色。1) 重人权史、人权哲学基础理论研究;2)重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人权思想的对接;3)重人权理论的实践转化;4)重人权的国际合作与交流。[page]

  五、科研成果

  中心始终坚持以重大的理论问题与实践问题为导向、以课题项目为依托、以团队合作为基础展开相关问题的研究,并取得了一系列研究成果,在学术界和实务界产生了较大影响。

  在课题项目方面,中心提出了每个团队成员都要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的基本目标,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目前,中心在研的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项目1项、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2项、教育部人文社科基地重点项目1项、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5项、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1项、山东省人文社科项目3项、在研的80万元以上的横向课题1项,其他的省部级项目4项。在研科研经费总计300万元左右。

  在科研成果方面,中心迄今已出版人权法方面的学术著作数十部;编纂出版了“十二五”国家重点出版规划图书《人权知识读本》丛书(第一批,6卷本);编著人权法学科的统编教材五本。在《中国社会科学》、《法学研究》、《中国法学》、《中外法学》、《政法论坛》等著名法学期刊和外文期刊上发表论文200余篇。



中心举办纪念《世界人权宣言》学术研讨会

  六、国际学术交流与合作

  中心重视国际合作平台的建设,并打破国内学术界国际合作平台“空壳化”的趋向,真正实现国际学术的合作与交流。近年来,该中心重点打造了四个国际合作平台:一,与荷兰人权研究院签署全面合作协议,打造了“人权载体论”的研究合作平台。该合作主要包括共建科研平台、进行合作研究、定期教师互派、研究生联合培养以及暑期人权项目。二,与法国图卢兹大学联合研究团队组建了“基因科技与人权”合作研究平台。该平台目前已经获得中法政府间最高级别的科研项目“蔡元培项目”以及由法国政府资助的“徐光启项目”的支持。三,与日本学习院大学东洋文化研究所、韩国仁荷大学法科大学建立了中日韩老年人权益保护合作研究平台。该研究项目受到日本文部科学省为期5年的研究基金资助,搭建起了中日韩人权合作与交流的平台。四,与澳大利亚阿德莱德大学签订合作协议,双方开展包括互派研究人员与研究生在内的多方面的交流与合作。

  中心也通过举办高质量、高水平的人权国际学术会议来扩大中国人权研究的国际影响力,并取得了积极效果。例如,2011年9月,中心主办了“东亚国家老龄化社会的法律问题”国际研讨会,来自中、日、韩等国的专家学者60余人参加了会议。2012年12月,主办了“生物科技时代的患者权利”国际研讨会,来自美国、法国、南非、荷兰等国的专家学者30余人参加了会议;2013年10月,主办了“艾滋病患者的权利保护”国际学术研讨会,来自美国、英国、荷兰等国的专家学者30余人参加了会议。此外,中心每年举办纪念《世界人权宣言》颁行的国际学术研讨会,并且自2010年起,将“世界人权日”所在周定为“人权学术活动周”。中心还积极邀请海外知名学者来访讲学,并聘请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人权法学方面的专家教授来中心从事兼职研究,从而提升中心的国际化程度。

  中心在国际学术交流中鼓励中心研究人员“走出去”,并出台了《山东大学人权研究中心研究人员参加国际学术活动的支持办法》。该办法规定:中心研究人员每两年有一次出国参加学术活动的机会,中心支付相关差旅费;研究人员在国际学术会议上提交的论文和进行的发言纳入年终考核体系中。

  中心还积极参加联合国人权高专办组织的活动,积极参与中美、中欧、中澳、中非、中国—拉美等人权对话学术研讨。[page]

  七、人才培养

  中心积极探索人权法专业方向研究生的培养机制和培养方案设计,系统开设了《马克思主义人权理论》、《人权总论》、《人权分论》、《人权史论》、《国际人权法》、《西方人权理论》、《人权案例评析》等七门主课,现已基本形成稳定的人权法专业研究人才的培养模式。中心还是国内较早招收人权法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的单位,1995年招收第一届人权原理方向硕士研究生,2001年招收第一届人权法方向博士研究生。截至目前,已招收或培养博士研究生、硕士研究生近200人,为社会各部门输送了大量人才。

  在人才培养过程中,中心通过模拟法庭、举办学术论坛、支持学生赴海外留学访学等多种方式开展人权教育与人才培养。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和研究热情,中心出台了《山东大学人权研究中心学生学术研究资助计划》和《山东大学人权研究中心学生国际学术交流资助计划》。这两个计划规定中心在每年经费预算中都要设立专项来资助学生从事学术研究和进行对外交流活动。

  八、发展规划

  中心拟借国家人权教育与培训基地的申报契机,进一步提高科学研究、人才培养、社会服务和国际交流的水平,并提出如下发展思路。

  (一)建设世界一流的人权研究重镇

  中心不仅致力于建设国内高水平的人权研究平台,而且目标指向是建设世界一流的人权研究重镇:(1)进一步瞄准人权法学领域的基础问题和前沿问题,引领中国人权法学的发展潮流,中心将细化“科学技术与人权”、“反恐与人权保障”、“环境与人权”、“文化相对主义与人权保障”、“意识形态与人权”等领域的问题,并向全球招集合作研究者,从而提升研究层次的国际化。(2)拟建设大型人权法学研究电子数据库,该数据库主要包括中外人权法学方面的学术论文和著作、国际性和区域性人权条约、人权法案例等内容。(3)进一步优化研究团队,将继续引进获得海外博士学位且具良好发展潜力的青年人才5-10人、具有外国国籍并在国际学术界较具影响的专家学者2-3人、具有在国际人权组织工作经验并具较高理论水平的学者2-3人。

  (二)精心打造四个研究平台

  1.人权与国家发展战略研究平台

  该平台重点研究人权与国家发展之间的关系问题,旨在建构人权国内保护的一般理论和体系,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一系列有助于国家科学发展的对策。本研究平台拟重点解决的问题是:互联网迅速发展引发的侵犯隐私权的问题,经济高速发展可能带来的财产权与私人资本保护不力的问题,城市化过度扩张导致的征地、拆迁等问题,城市化进程导致农民工在各方面权利诉求实现的问题,社会日益滋生的腐败引发公民对政治权利要求不断高涨的问题,经济建设过程中出现的环境保护问题,食品安全问题和科技发展导致可能出现的伦理问题。[page]

  2.西方人权与传统文化对接平台

  该平台重点处理的是西方人权如何与中国传统文化兼容的问题。本平台主要涉及以下三个方面的问题:一是如何用西方人权观念来改造和再续中国传统文化;二是如何用中国传统文化来解决人权的现代性危机;三是如何将中国传统文化和西方人权观念相通点或共同点融入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

  3.中国特色人权体系与人权世界话语体系的结合平台

  该平台以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中国特色人权发展道路”为依托,展开中国人权话语体系与世界人权话语体系的对话研究,并揭示西方不断用普世性人权话语来指责中国人权状况的虚伪本质,从而为中国人权法学界在国际人权法学界争夺话语权。

  4.人权国际交流与合作平台

  中心拟成立国际交流与合作办公室来负责人权研究中心的对外交流活动。就具体的交流与合作对象而言,中心将主要合作交流的范围放在美国。目前,中心与美国亚利桑那州大学法学院、辛辛那提大学法学院等签署了合作备忘录,就师资交流、学生培养、平台建设达成了初步意向,并逐步实现中心人权法学方面的课程与该院课程视频同步。

  (三)建设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中国人权战略智库

  中心将进一步提升研究团队成员应对国家在发展过程中遇到的重大人权方面问题的能力,并为国家人权战略决策做好智力支持。具体来讲,中心将进一步对中国人权发展情况作好调研工作;积极参与《中国的人权状况》和《国家人权行动计划》等国家人权文件的起草工作;建立人权问题引发的监测机制并及时向有关部门进行汇报;根据具体的人权问题与学者的人权研究旨趣建立专门的人才智库以供相关部门在进行决策时进行参考。

  (四)建设高水平的人权理念普及与社会化示范基地

  中心计划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建设高水平的人权理念普及与社会化示范基地。

  第一,充分利用全国“百名法学家百场报告会”法治宣讲团这一平台积极宣传人权研究方面的最新成果,提升民众的人权意识。第二,与山东文翰律师事务所合作,成立山东大学法律援助中心,主要负责为需要法律服务但经济困难无力聘请律师的弱势群体,以及法律规定必须有律师提供法律帮助而又没有聘请律师的特定人员,提供法律服务。第三,将与山东省团委进行合作,利用学生暑期实践活动来推动人权理念的宣传与普及。第四,将有计划、分层次、有针对性地推出一系列人权普及知识读本来满足不同层次人群的需要。[page]

  九、硬件设施与资金配套

  中心是山东大学重点建设单位之一,现已纳入山东大学教育部人文社科基地重点培育计划。自中心成立以来,山东大学每年都以专项资金的形式支持中心发展。经过这些年的发展,山东大学人权中心在硬件设施建设方面已经走在全国。

  (一)办公条件

  中心办公面积400平方米左右。其中人权哲学研究室、人权史研究室、公民权利与政治权利研究室、经社文权利研究室、国际人道法研究室、《人权研究》编辑部各占30平方米左右,软法与人权研究中心占地50平方米左右,两个多功能会议室各占地40平方米左右。2010年,中心为每位研究人员配备了10平方米左右的独立工作室。2013年,中心投资50万元建立了国际化视频教室,并逐步实现中心人权法学方面的课程与美国亚利桑那州大学法学院、辛辛那提大学法学院课程的视频同步。目前,中心正积极争取在山东大学青岛校区设立科技与人权研究所。

  (二)经费保障

  充足的科研与工作经费是中心有序和高效运作的前提。中心目前的经费主要来源于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山东大学985工程三期发展规划投入的资金。山东大学在2010年出台的《“985工程”总体规划(2010-2020年)》中明确规定人权研究中心的人权法学科是学校重点扶持的学科,并对该学科发展至少投入450万元,目前已到位300万元。第二,为了配合教育部人权研究智库建设,山东大学将继续向人权研究中心投入的大量资金。第三,山东省政府“泰山学者”岗投入的资金。山东省委组织部在2013年将山东大学人权研究中心的人权法学学科列入山东省重点支持学科,并在2013年至2018年为该学科至少投入350万建设经费。第四,山东大学法学院在乔伟基金中已经划拨350万元专门支持中心科研人员进行学术研究。

  (三)图书资源

  中心除了可以共享山东大学和山东大学法学院的图书资源外,还有自己独立的图书资料中心。该资料中心占地近500平方米,拥有藏书3万余册,订有国内外知名专业杂志和报刊200余种,购有Westlaw、HeinOnline、北大法宝、北大法意等专业数据库。

打印|